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1)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1)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1 疾病2 因果转化规律二、填空题1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2 局部化脓菌感染时,如果机体抵抗力强病变,如果机体抵抗力弱可引起。

3 化学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三选择题1 缺氧时主动脉弓、颈静脉窦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此机理属于()。

A.组织机理B.体液机理C.神经机理D.遗传机理2 机体反应性包括()。

A. 种属反应性B. 个体反应性C. 年龄反应性D. 性别反应性四、判断题1 所有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

五、问答题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1 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患病动物表现出不同症状和体症,使役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降低。

2 因果转化规律: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2 痊愈;脓毒败血症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1 C2 A、B、C、D四、判断题×五、问答题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环节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称为主导环节。

3 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辨证关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病变和全身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局部病变受全身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全身。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 动脉性充血2 静脉性充血3 出血4 血栓形成5 梗死二、填空题1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和。

三、选择题1 临床上铁锈色鼻液增多是()引起的。

A.慢性肝淤血B.慢性肾淤血C.心力衰竭D.慢性肠梗塞2 充血类型有()。

A.神经性充血B.侧枝性充血C.贫血后充血D.出血后充血3 当牛、羊瘤胃鼓气,马胃扩张以及腹腔大量积液时进行胃或腹腔穿刺治疗,如果放气或抽水速度快可引起腹部()充血。

A. 神经性B. 侧枝性C. 贫血后D. 遗传性4 引起静脉性充血的原因有()。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B. 心脏机能能障碍C. 胸膜疾病D. 小动脉扩张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B. 斑状出血C. 益血D. 出血性浸润四、问答题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1 动脉性充血: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血量显着增多,而静脉血回流量正常,使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

简称充血。

2 静脉性充血: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

3 出血:由于小动脉血流受阻,流入局部组织器官的血量减少或完全断绝的现象。

4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中发生血小板粘集或血液凝固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

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5 梗死:由于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流断绝因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二、填空题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质改变三、选择题1 C2 A、B、C3 C4 A、B、C5 A、B、D四、问答题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1)淤血和缺氧:淤血可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缺氧以及酸性产物蓄积而使之变性,损伤从而造成通透性增高。

(2)感染和中毒:猪瘟,炭疽/出血性败血病,马传染性贫血,砷中毒等均可损伤毛细血管壁,而通透性增高。

(3)炎症和过敏反应:可损伤毛细血管壁。

(4)维生素C 缺乏:血管基底膜粘合质形成不足,影响毛细血管壁结构的完整性。

(5)血液性质的改变:如果血液中血小板或凝血因子不足,均可引起渗出性出血。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在病因作用下心血管内膜出现损伤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后血小板,在胶原纤维上粘集,形成小丘状的血小板丘,小丘逐渐增大并混入少量的纤维蛋白和白细胞形成白色血栓。

即血栓头部。

血栓头部突入管腔内,使其后方血流变慢并出现旋涡,旋涡处形成新的血小板丘,反复出现血小板丘并增多,→形成血小板梁(像珊瑚状)小梁间的血流逐渐变慢,局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第三因子的浓度逐渐增高,使纤维蛋白大量形成并在小梁之构成网状结构→网罗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于是形成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

血栓的体部。

混合血栓完全阻塞管腔,导致血流停止,其后部血管腔内血液迅速凝固,形成红色血栓。

则构成红色血栓。

血栓尾部。

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一、名词解释1 水肿2 脱水3 代谢性酸中毒4 呼吸性碱中毒二、选择题1 局部小动脉痉挛、受压迫或阻塞可引起局部缺血,进一步导致()。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2 大面积烧伤时大量血浆丢失,引起()脱水。

A.高渗性B.低渗性C.等渗性D.混合性3 属于肝淤血的原因是()。

A.右心衰竭B.左心衰竭C.血浆渗透压降低D.水、钠潴留4 严重腹泻丢失大量肠液,引起()脱水。

A. 高渗性B. 低渗性C. 等渗性D. 混合性三、判断题1 严重营养不良、肝病、肾病都引起水肿。

()2 心功能不全可以引起肺水肿。

()3 外呼吸性缺氧只能导致呼吸性酸中毒。

()4 肝功能不全时,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增强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加强引起自身性水肿。

()四、问答题1 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1 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2 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丢失就称为脱水。

3 代谢性酸中毒:血浆N a HCO3原发性减少,血浆pH 值正常值下界或降低,这种情况就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4 呼吸性碱中毒:血浆H2CO3含量原发性减少,血浆pH 在正常值上界或升高时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二、选择题1 A2 C3 A4 C三、判断题1 对2 对3 错4 错四、问答题1 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1)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各种原因引起静脉回流受阻(肿瘤压迫静脉,静脉内有血栓形成)时毛细血管动脉端流入液体多而静脉端回流液体相对少。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严重营养不良或肝病的时候白蛋白生成减少,或肾脏疾病时大量白蛋白随尿液排除体外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少,引起水肿。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发生缺氧,酸中毒,炎症,变态反应时候一方面可以直接损伤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另一方面刺激机体产生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间隙变大,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发生水肿。

(4)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一方面见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白蛋白到组织间隙,使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另外也见于局部炎症,此时大量组织细胞崩解,钾离子等离子可以跑到细胞外使组织液晶体渗透压升高,有利于水肿。

(5)淋巴回流受阻:(正常组织液的1/10 经淋巴管回流)淋巴管阻塞或静脉压升高时引起淋巴液回流不畅,这样部分组织液不能随淋巴液入血,另外蛋白质也不能运走,增加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水钠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可严重影响肾小球的滤过。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由于炎性深出物和内皮细胞肿胀并增生(肾小球完全或部分阻塞),阻碍了肾小球的滤过。

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则由于肾小球严重纤维化而影响滤过。

(2)肾小球重吸收增多:A:激素:抗利尿激素(ADH 保钠)和醛固酮(保钠,保水)分泌增多时肾小球重吸收增多。

B:肾血流重分布:家畜的肾单位有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两种。

皮质肾单位接近肾脏表面,它们的髓袢较短,因此重吸收钠,水的作用较弱。

髓旁肾单位靠近肾髓质,它们的髓袢长,重吸收钠水的作用也比皮质肾单位强得多。

正常时,肾血流大部分通过皮质肾单位,只有少部分通过髓旁肾单位。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力衰竭,休克),可出现肾血流的重新分配,这时肾血流大部分分配到髓旁肾单位,使较多的钠,水被重吸收第四章缺氧一、名词解释1 缺氧2 氧含量二、选择题1 煤气中毒引起的缺氧属于()。

A.外呼吸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D.组织中毒性缺氧2 亚硝酸钠中毒引起()。

A. 外呼吸性缺氧B. 血液性缺氧C. 循环性缺氧D. 组织中毒性缺氧三、判断题1 缺氧初期心跳加快。

()2 循环性缺氧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大。

()四、问答题缺氧对脑功能有何影响?为什么?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1 缺氧:机体组织器官出现氧的供应不足,或利用氧的过程发生障碍称为缺氧。

2 氧含量:100ml 血液内实际含的氧气毫升数,包括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气和溶解在血浆的氧气。

二、选择题1 B 2 B三、判断题1 对2 错四、问答题缺氧对脑功能有何影响?为什么?在缺氧初期动物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加强。

所以临床上兴奋不安。

随着时间的延长,大脑皮层兴奋转为抑制,临床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最后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原因:生成减少:缺氧使脑细胞糖代谢发生障碍,所以ATP 生成减少/导致脑细胞膜钠泵运转失常。

所以细胞内钠离子多钾离子少→影响神经细胞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

也可以引起脑细胞肿胀。

2.乙酰胆碱生成减少,缺氧时丙酮酸不能氧化脱羧与辅酶A生成,乙酰辅酶A。

第五章组织细胞损伤一、名词解释1 萎缩2 变性3 坏死二、填空题1 脂肪变性的细胞浆内出现,其边缘呈形。

2 坏死细胞的核主要病变、和。

3 蜡样坏死是组织的坏死。

三、判断题1“西米脾”是脾细胞颗粒变性引起的。

()四、选择题1 下列凋落与坏死的区别中正确的是()。

A. 坏死是成片细胞死亡,而凋落是单个细胞死亡。

B. 坏死有程序性,而凋落没有程序性。

C. 坏死细胞膜完整性受破坏,而凋落细胞膜完整性不受破坏。

D. 坏死不伴有炎症反应,而凋落伴有炎症反应。

2 机体出现全身性萎缩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是()。

A 脂肪组织B 肌肉组织C 疏松结缔组织D 骨组织五、问答题1 颗粒变性的机理是什么?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1 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出现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现象称为萎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