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对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的学校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意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呢?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课堂上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介绍有关杰出人物的文章,让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抓住教育奇迹,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伤仲永>>的故事,德国大诗人海涅也曾经是学校里人尽皆知的后进生,老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现任全国残联主席的张海迪是一位高位截瘫病人,但他先后掌握了四门外语、精通针灸……他们都成功了,凭自己顽强进取的心理素质。
2、在各种班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其他人的发展。”班集体正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场所。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信任一个人。”学生尤其希望教师的尊重信任。这种体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自信心和自制力,从内心产生一种向善的动力。信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能量。当学生受到信任时,他会觉得身后有许多人支撑着他,他有不负众望之心,就不会被任何重负压倒。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希望老师“委以重任”。如果老师不重视他们,他们还会用种种方式“谋求”别人的注意。如扰乱课堂秩序,打架闹事,搞恶作剧等以引起教师的注意。根据学生的不良心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课堂艺术,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担任班干部、队干部等职务,不断表扬和显示他们的长处,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以此增强自信心。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内容摘要]: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的新要求、新课题,也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为此,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掌握学生易形成不良心理的原因;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密切配合,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和完善的人格,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进而使他们初步形成较为健康的心理。
有些学生成绩一般或不好、或爱调皮捣蛋,很难得到老师的重视,甚至有时成了教师的“出气筒”;有的学生在生理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有些学生智能水平不是很高,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有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容易引起低人一等的心理。在教育方面,有些教师对优等生产生明显的偏爱心理,对于这部分处于“劣势”状态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创设情境,取长补短。这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特长,优等生爱展现自己,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优点易于显露。而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优点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挖掘。这就要求教师细致的观察了解,并使他们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4、放下架子,交贴心朋友。班级中总会有学生和老师作对,你对他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无用;发火,无用……难道真的是无可奈何吗?不,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子,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还延续在我们身上。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教育,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保持师生民主的氛围。
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学生易形成的不良心理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或者家庭条件优越,因而很受老师赏识。于是,他们在赞扬声中成长,在荣誉堆里泡大。不知不觉中形成虚荣、骄傲、嫉妒的心理。他们听到别人的夸奖就沾沾自喜,要是有谁敢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就会变得敏感、焦虑,甚至暴跳如雷。他们经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好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甚至会对教师傲慢无礼。他们认为自己是班级中最好的,一切荣誉非他莫属,一旦有谁在某方面超过自己,他们就不能正确对待,就会迁怒于超过自己的人,对其加以诽谤中伤。
1、淡化差生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首先不要伤害他的人格,因此教师应淡化差生这一概念,从人格上尊重所有学生。
2、强化情感教育,亲近全体学生.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高原则是爱,要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办事要公正,要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