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设计史第一讲-从利用到创造——史前设计艺术1

中外设计史第一讲-从利用到创造——史前设计艺术1



第四节、史前设计意识的内涵与特征
有目的的功能需要 有意味的装饰
设计活动的基本过程:源于需求——产生预想——形成物化成果
表现形式:巫术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符号化——表号作用 意义:认知的功能目的大于审美意义

形式美感的产生
整齐、对称、均衡、规整等形式以合实用性需要的状态而出现并逐渐沉淀下来, 更是将使用和审美结合起来
• 磁山文化的半地穴房屋(800010000年前) • 种种迹象表明,河北武安的 磁山文化是中国北方一切新石 器文化的源泉。 • 磁山遗址中的坑穴,有圆形 的、有椭圆形的、还有长方形 的等等。较大的圆形坑,还保 留有柱洞和门道,据考证,那 原是磁山先民灯市用茅草盖顶 的半地穴式居住房屋:那引人 注目的长方形坑穴,是当时储 藏粮食和食物的窖穴,据考古 专家估计,粟谷的贮量在十万 斤以上;那些圆形的和不规则 的坑穴,是当时人民用来存放 生活用品的地方。
都施以彩绘,花纹全部为黑色,
主要包括有垂帐纹、水波纹、 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 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夹砂 陶多饰以绳纹,某些器物的下 部装饰有绳纹、上部施彩。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陶器的材质与加工工艺
陶器的造型手法有手捏法、泥条盘筑法、模制法及轮制法 (填空题、简答题)P16 2次 中国窑址:横穴窑、竖穴窑 史前陶器的装饰工艺:彩绘、刻划、堆贴
中外设计简史
第一章 从利用到创造——史前设计艺术
第一节、史前设计萌生的环境与条件
1、群体的作用(语言在史前设计萌生过程中的作用)p9
生存 依赖大自然 血缘等方式组成群体 依赖交流——肢体表达——语言: ① 直接表达、协调组织行动、提高生存能力 ② 获取信息和经验、思维能力智力得到发展(设计萌生奠定基础) ③ 习俗、信仰观念性(影响设计形态) 2、自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设计意识产生的必然条件:不满足于天成) 天然的石块或棍棒 经验累积、选择 改进加工,打造石器(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始) 内涵“以思维带动设计、制作,经过选材、改造、组合等一系列设计过程,制(创) 造出一种自然界中从来没有过的新物质。 3、火的使用与定居生活——人类改造过程两项伟大成就 火:生理体能、思维器官、改变物理性质——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转折点 定居:拥有丰富生活资料、生活用品、设计目的性、功能性明确
• 大地湾遗址 (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 3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甘肃省秦安县。 发掘年代:1978年 三足彩陶钵: • 食器(上,高10厘米)
人面形平底彩陶瓶: • 水器(下,高31.8厘米)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实用性功能需求
实用的功能目的是首要的 造型的多样首先取决于用途 的不同 功能需求带动造型设计的变 化已经成为器物设计的基本 原则
磁山遗址的圆形半地穴建筑, 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穴、墙体、 立柱和门道结构
磁山人生活场景复原
• 半坡半地穴式房屋 680063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 • 半坡遗址位于位于陕西省西 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 是仰韶文化前期重要的遗址 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被发现 并且研究的新石器时期遗址。 该遗址占地5万平方米,已 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 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 墓葬,其中房屋有圆形、方 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 之分。说明此时中原文化不 但继承了原来磁山时期建筑 的特点,还出现了地面木结 构建筑。
半坡的半地穴建筑
半坡的地面建筑
河姆渡干阑式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 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 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 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河 姆渡遗址榫卯木构件的出土, 纠正了以往只有金属工具产生 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才有榫卯 技术的记载。 两期发掘共出土建筑木构件数 千件,主要有长圆木、桩木和 木板。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 100余件,榫卯的主要类型有 柱头及柱脚榫、梁头榫、平身 柱上的卯、转角柱上的卯、带 销钉孔榫、燕尾榫、企口板和 直棂栏杆卯眼等,另外还出土 有刻花木构件。发现的大杈手 柱,反映了在榫卯技术应用之 后,还没有完全废弃用藤条捆 扎梁柱的技术。

因地制宜的材质
就地取材是选择基本材质的特点


工艺技术的追求
组织形态的支撑
打磨、轮制技术
群居——专业化分工——合作、协助、公需、流程
论述题:结合史料和具体设计形态论述史前设计的 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阐述实用审美的关系。 ——2010上半年 1次
吸水器
8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 省陕县。 发掘年代:1956~1957年 仰韶文化彩陶碗:食器(高7 厘米)
• 河姆渡遗址 •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 3000年)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 江省余姚市。
发掘年代:1973年
鱼稻穗纹黑陶双耳盆:食 器(上,高16.2厘米)
第二节、工具的诞生与史前造物活动
1、“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富兰克林
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 三种早期石器工具: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中石器时代:钻孔、磨光技术 树枝、藤草捆扎组合工具、弓箭(复合型工具)
2、围绕定居生活的造物活动(举例阐述定居生活以及地域 特点对史前建筑设计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定居前提:住所坚固耐久 不同的建筑方式和形态的原因:因地制宜是设计原则。 1、半地穴建筑:黄河流域有广阔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不宜倒塌。竖穴上 覆盖草顶成为建筑样式 2、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气候潮湿、为隔离潮气和防止动物侵袭,远离地面 的建筑。采用榫卯木结构(河姆渡柱、梁、枋、板)——填空题 3、土坯建筑:气候干燥的中东地区,住房的墙由土坯做成。 4、黏土塑房屋模型 5、巨石建筑 6、室内陈设(赤陶小家具)、储物器(陶器和编织器——有衣料)
骨耜:工具(下,长16厘 米)

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酒器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表号化与装饰目的
动植物、自然现象和图腾图形 抽象,具有组合规律和秩序感 标志着观察、概括、抽象、把握组合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的提高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多为橙黄
色,彩陶非常发达,许多器物 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农耕、定居生活 调和控制水、土、火—创造—新的高度(主观、自由度) 专门手工业者——窑、作坊
多样性与相似性
最早的彩陶:两河流域、耶莫彩陶和哈森纳彩陶 区域:中国(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 欧洲(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
• 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鱼纹盆
仰韶文化彩陶

半坡遗址 (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 安市。 发掘年代:1954年~1957年
人面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上, 高16.5厘米) 鱼纹彩陶盆:水器或食器(左下,高
17厘米)
指甲纹陶壶:盛器(右,高15.8厘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