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参考书目
内容:
1.《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3-01
2.《中国设计史》
作者:高丰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
3.《中国设计史》第二版
作者:胡光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1
4.《中国室内设计史》
作者:霍维国、霍光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2-1 5.《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研究》
作者:邵文红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4-1
6.《世界现代设计史》
作者:王受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9-1
7.《外国艺术设计史》(高等艺术院校教材)
作者:邬烈炎、袁熙旸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6-1
8.《外国现代设计史》
作者:钱凤根、于晓红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4-1 9.《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
作者:方怿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2-1
10.《外国近现代设计史》
作者:胡天璇、曾山、王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2-1
《中国艺术设计史》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远古·设计的萌芽与奠基
一、上古传说与圣人造物
二、从拣取生产生活资料到制作工具
三、陶器制作与器型设计
四、衣饰的产生
五、蚕缫丝与织造工艺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五、《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第三章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一、秦始皇陵的铜车结构与设计
二、食器、文具的种类与设计
三、服饰与织物纹样设计
四、家具、陈设物与木作业设计
五、铜灯、铜炉与铜镜的设计形制
六、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七、农用工具的使用与设计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设计的延传与疾进
一、瓷器时代与瓷器设计
二、旷世奇服
三、机械制造与设计
四、漆器及木作业设计
五、寺院、佛塔与建筑上的纹饰设计
六、六朝陵墓与墓前石刻及墓室壁面设计
专题链接:魏晋玄学以及文献典籍中的设计思想
第五章隋唐五代·设计的诗意与华章
一、仓储设施与大运河的工程设计
二、隋唐长安的城市布局设计
三、瓷器具的工艺设计
四、唐三彩的釉彩工艺
五、冠服形制与女子妆饰
六、织锦织绫纹样设计与"陵阳公样"
七、唐代书籍装帧设计
八、金属制品的奇巧设计
九、漆器与家具设计
十、杂糅南北风格的五代十国设计
专题链接:唐代设计理论述要
第六章宋辽金西夏·设计的纷繁与林立
一、《清明上河图》与城市布局
三、宋代名窑及其设计特色
四、辽、金瓷器及其工艺特色
五、宋代丝织品种及其设计特色
六、宋辽金西夏服饰
七、宋辽金西夏的家具设计
八、宋版书的书籍设计
九、金属制器与工艺设计
十、漆器品种与髹漆工艺
十一、商业发展与商业艺术设计
专题链接:宋代设计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第七章元代·设计的多元与交融
一、元建筑与元大都城垣规划
二、元代名窑与瓷器设计
三、"纳石失"织锦及纹样设计
四、元代服饰设计
五、金属工艺及品种设计特色
六、家具品种与工艺制作
七、漆器品种与制作工艺
八、书刊装帧设计
专题链接:元代设计思想的实用特征
第八章明代·设计的规制与变革
一、紫禁城的营建与布局
二、瓷业的繁荣与品种发展
三、丝织业的四大产区与丝织锦品种的特色
四、朝服制度与服饰设计
五、吉祥图案的寓意象征
六、明代家具的种类与工艺设计
七、明雕版印刷与书籍装帧
八、文献中记载的艺术设计
专题链接:火器的制造
第九章清代·设计的交替与衰落
一、瓷业的繁荣与品种的多样发展
二、丝棉织业与云锦工艺
三、服饰规制与服饰设计
四、园林种类与设计
五、清代家具及"三大作"特色
六、清刻本与书籍设计
专题链接:农具的功能变化
第十章近现代·设计的转变与更新
一、近代工业的发展与近代设计的转型
二、瓷业的艰难生存与品种特色
三、丝棉织品与花样设计
四、服饰的推陈出新
六、商业招贴与商标设计
七、报刊、书籍设计的新样式
八、建筑形式的变迁与建筑三种类型特征
九、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与使用
专题链接:我国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设计与制造结语
新生与发展——新中国设计事业发展纪程
古典工艺文献索引
《外国艺术设计史》
目录:
第一章史前的艺术设计
一、旧石器时代艺术设计的萌芽
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设计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手工艺设计
一、古埃及的手工艺设计
二、古西亚与古波斯的手工艺设计
三、古代日本的手工艺设计
四、古代伊斯兰的手工艺设计
五、古代美洲的手工艺设计
第三章古人西方的手工艺设计
一、古希腊的手工艺设计
二、古罗马的手工艺设计
三、欧洲中世纪的手工艺设计
四、文艺复兴、巴洛克与罗可可时期的手工艺设计
第四章早期工业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工业革命时期的艺术设计
二、英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时期的艺术设计
三、“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艺术设计
四、早期功能主义与德意志制造联盟
第五章工业化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欧洲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二、“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
三、美国的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四、“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艺术设计
五、欧洲的国际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六、美国与日本的国际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第六章后工业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波普”与反主流的艺术设计
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设计
三、新现代主义的艺术设计
四、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
1.青铜时代的图形文字设计及织物与服装状况?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炽
热,对传统文化向往更深一步的挖掘,对古代文物更渴望熟悉、鉴赏。
人们对待青铜器和青铜器所代表的青铜文明更是充满了敬畏和期待,毕竟那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早期见证,更由于史料的缺失和研究的空白,人们对待这段历史更是充满了向往。
图形文字出现于史前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
此前的一些符号,比如河南省贾湖出土的公元前6000年龟甲上的刻符很想甲骨文中的“目”和“日”字,但由于类似资料太少,还不能证明这就是文字或图形文字。
石家河文化中也有图形刻符的发现,出一人行图像,余均较简化,有些近似大汶口文化的图形文字。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
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商周时期贵族服饰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在用画笔添绘。
商周军戎服饰之一台湾耶美人原始藤甲复原图。
由于殷商前后的甲,既没有较为完整的实物出土,又没有发现其他的资料作为参考,因此很难描绘出当时的甲的形象,只能根据现有保存的实物进行推测、想象。
这种藤甲用藤条编制而成,形如现代的坎肩,在胸前用麻绳系扎。
为了增强防御效能,还在藤甲的表面蒙上鱼皮,胄也是用藤条编成的。
下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宗教图腾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
努力主阶级吧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将其工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
服饰除蔽体之外,更是“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章服制度。
2.秦汉时期的汉字的设计与应用、书籍装帧设计?
汉朝自公元前206年高祖建立天下,经过60余年的治理,出现了“汉武”盛世,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造纸术的发明,对文字的发展,影响深刻。
西汉初,朝廷就把隶书定为学童应试的内容之一,成绩好的可以做官。
当时的“史书令史”,就是擅长写隶书的官职。
汉人称汉隶书为“史书”。
据班固《汉书》记载:元帝“多才艺,善史书。
”孝成许皇后“聪慧,善史书。
”隶书的重要特点是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字书写定为不变的形态。
秦汉时期的书籍主要是简策,材料是竹片或木板,用牛皮索编串成册,名之为“编”,或叫做“篇”。
卷:比简策稍后一点的书籍叫帛书,是写在纺织品上的,每一篇帛书加轴后卷成一卷,用细丝绳捆扎,故而取名为“卷”。
汉末至唐代,纸写的书籍的装帧仍然是“卷”。
中国古代的装订形式,是随着古代书籍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它经历了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