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设计优秀案例整理

景观设计优秀案例整理

•俞孔坚教授作为土人景观的创始人,是世界顶尖的优秀设计师。

他的“功能性景观”的概念与当代瑞士对农业的定义惊人地一致,在瑞士很久以前农业就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农产品而存在。

我们的文化景观,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其生态和保护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更加重要。

“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这是对如诗般的“红飘带公园”最为贴切的描述。

俞孔坚教授从回顾个人经历开始,展开了他在苏黎世市政厅的演讲。

俞教授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来自农村。

这样的背景影响了他对自然和景观的培育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他相信,景观的培育只有适应自然条件才会有好的收益,这种生态经济的方法,成为了他规划设计中最明显的特色。

俞孔坚曾经是全中国几百候选人当中60个得到学习园林设计机会的学生之一,讽刺的是,他之前那些在植物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与其说是为了志趣更不如说是为了谋生。

直到后来在完成学业后的一次旅行当中,他忽然意识到环境状况的重要性,并从此投身其中力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他得以带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这个谦逊有礼的中国人怀揣着不亚于发起一场“大脚革命”的决心,踌躇满志地回到了祖国。

红飘带不仅仅是装饰性的设施,其目的不是去征服和禁锢自然,而是更醒目地呈现自然之美。

镶嵌在长椅内的灯具在晚上不仅可以渲染出浪漫的氛围,同时也保证了步道的安全。

“大脚革命”是一种借喻,取自中国妇女解放以后破除缠足陋习这一史实。

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压制自然的文明发展意味着对资源的浪费和挥霍。

相比之下,融合了生态学原则,并顺应自然法则的文明发展则会更加繁荣、多产。

俞孔坚教授开创了一条简单但是革命性的解决之道:运用生长于当地“繁殖力旺盛的植物”进行大面积的造景。

这些俞孔坚教授以“杂乱无序”形容的植物无需修剪和灌溉,它们却有着天然的美。

向日葵和稻谷则有着象征性的特质,它们的果实可以被收获。

红飘带公园:上千米长的长椅甚至可以从空中看到。

堤岸和河道被修建成公园,并为水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沼泽植物比如莲花、芦苇、水稻等,可以为河堤提供自然灵活的防护。

对于土人设计如此大尺度的项目来说,这种“自然的手段”可以用很短的时间使大面积被遗弃的土地重焕生机。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在沈阳建筑大学项目中,土人设计运用多产景观、自然水灌溉的理念,在六个月内就完成了校园的建设。

场地原先是一片冲积地,洪水来袭时起到缓冲的作用,此前种植有水稻和荞麦。

校园中各个建筑单体由小径相连,并通向为学生设置的室外空间里,学生们可以在那里学习、交谈,甚至冥想。

当收获季来临,生长在通道两旁的稻谷可以收割来出售,收割后的田地还能喂养山羊。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里种植有稻谷和荞麦,山羊在收割后校园里觅食。

瑞士主办了今年的IFLA大会,无论牛群的散养是否会使其乳制品工业更具竞争力,在这个国家牛羊是景观的捍卫者,因为它们是构成当地传统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是维持瑞士典型的山地草场和高山草甸生态多样性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国景观特有的传统特色则是梯田,层层抬高的田地不仅避免了流水的侵蚀,同时能让水体在一层层的跌落过程中得到净化。

这种古老的观念被运用到了宁波的一个80公顷公园当中,这样,就可以得到约有250,000 m³被植物净化过的干净水。

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以净化水体: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另一个俞孔坚教授喜欢用的更深的隐喻表现在红飘带中,红飘带具有装饰的作用:它不禁锢自然反而可以强调自然之美。

一条超大尺度的丝带贯穿了整个红飘带公园,长达上千米的坐凳从空中俯瞰时清晰可见。

尽管其尺度如此之大,土人设计的信条始终是“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

与该项目所覆盖的范围相比,红飘带仅仅通过对环境很小的干预就巩固了河岸,增强了其易达性,从而成为被自然环绕的公共休闲场所。

现代版的稻田土人设计目前为全国三分之一的城市政府提供景观顾问服务,雇员超过六百人。

俞孔坚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的毕业生也已经从两人增加到两百人。

就在这个国家不计环境代价地追求激进的工业化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反思。

人们犯下了种种错误,但这些错误(至少是部分错误)正在被认识到。

俞孔坚教授在和我谈话时说:“IFLA大会是景观设计行业最为重要的会议”,他笑了笑,“在苏黎世举行这次议会真的是太棒了,虽然你们这里无需做什么事情,毕竟瑞士已经是个引人入胜的地方了。

过程也许是缓慢的,但没有犯过重大的错误。

”或者也许这些问题已经被发现并改正了。

天津桥园公园: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用以提供多种生态服务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查看评论][发表评论]类别:城市公园与绿地甲方:上海世博局规模:14公顷地点: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区状态:2010年5月建成特色: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位于黄浦江之东岸之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8公顷。

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10年5月建成。

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

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后滩公园不但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得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

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边的原有4公顷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

同时,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的回归。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

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

在自然江滩与都市田园的基础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记忆。

巨大的工业厂房之钢构得以保留,并演绎为立体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原临江码头被保留,并设计成生态化的水上花园和观景台,遥望浦西高楼林立,仿佛置身尘外世界;一条由钢板折叠而成的锈色长卷,写就无数沧桑记忆。

它隐约起伏,漂游于水岸平台之上,或蛰伏于地面而成为铺地,逶迤而远去,或翘首于空中而成为雨棚、景窗,巧取园中美景。

作为工业时代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验,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具有水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而成为三类净水,日净化量为每天2400立方。

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

除大量使用乡土物种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外,设计充分利用旧材料、节约造价、倡导低成本维护等生态理念,包括旧砖瓦的再用,黄浦江护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以及可降解竹材作为会时大面积铺地,以满足同时考虑赛时和赛后的人流需要,等等。

在上述场地的四层含义之上,便是人的休闲、娱乐、审美和启智。

设计者在公园布置了一个狭长的幽谷空间,在巧妙地解决了防洪问题的同时,启承开合,委婉流动,长近2公里,其间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网络。

始于西端的跌瀑水墙和层层梯田,而止于彩色翻涌的金属帷幔,游走其间,或潜谷底探水,葭蒹苍苍,青蛙绕足;或登高台临渊,芦笛茫茫,彩蝶翻飞;或入山中探路,丛林夹道,竹巷幽深,洞府围合;或上坦荡田野,荷叶田田,稻禾灿灿。

后滩公园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负碳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调节和净化能力来治愈工业时代留下的污染;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

通过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后滩公园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作者:洪铁城发表:《建筑创作》2008(02):134-143[评论]关键词:俞孔坚中国景观漫谈设计2007年7月16日零点左右,有人在“景观中国网友”发贴指责:他老人家在国外乱叫,将中国古典园林批得一无是处。

这位网友说的“老人家”就是俞孔坚。

他其实是年轻人,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市的一个小村庄。

类似的嘲笑、指责据说不少,我们且不评说。

俞孔坚1997年头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桂冠回国作了大量调研之后,首先抓住铺天盖地的“城市化妆运动”和仿古园林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和突破口进行工作。

由于敬恭桑梓之心过甚,他采取矫枉过正的方法和言论就难免显得唐突、显得锋芒毕露,让很多人不易接受。

其实他的目的极单一、极明确,那就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创立一门新鲜的、他认为最为急需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

笔者以为,这是爱国家、爱人民的表现,是想为这个时代多做些益事。

即便言辞过激,相信世人最终会理解他、原谅他。

当代景观设计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主席佩里·霍华德在2007年第1期《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上撰文说,景观设计学这个词是1828年提出来的,整整过了40年才作为专业术语被应用。

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官方有纪录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

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章程里写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是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

1975年协会章程改得较为宽广而全面:景观设计学是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和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口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反过来环境将创造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到了1983年协会宪章修订定义措辞,称景观设计学是一个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口的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