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二)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v 账户与会计科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v
v 联系 v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内容来设置的; v 账户也是按照相同的经济内容来记录会计要素的
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 v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资产类帐户
贷方
期初余额 × ×
本期增加数 × ×
本期减少数× ×
本期发生额 × ×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借方 负债和权益类帐户
贷方
期初余额 × × 本期增加数 × ×
本期减少数× ×
本期发生额 × ×
本期发生额× ×
期末余额× ×
账户的“借”、 “ 贷”两个记账符号所表会计示核算的原理增与方减法[含1] 义不
数额相等。
v (二)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与权益(负债或所有 者权益)项目同时增加,数额相等。
v (三)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与权益(负债或所有 者权益)项目同时减少,数额相等。
v (四)经济业务发生,引起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 数额相等。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以上四种类型可用图表2—1 来表示: 资产增加 (2)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加
年
凭证 号数
月日
摘要
金额
年 凭证 月 日 号数
摘要
金额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每个账户一般包含四个金额: v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 v 期初余额:该账户上期期末余额的结转额; v 本期增加(减少)额:该账户本期增加方和减少方
发生额的合计数; v 期末余额:该账户在本期增减变动的结果。
v 第二,负债一增一减,增减金额相等,保持平衡。
v 签发4个月期限的商业承兑汇票8 000元,抵偿以 前所欠供应单位账款。
v 资 产 = 负 债 +所 有 者 权 益
v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v
+8 000元 -8 000元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第三,所有者权益项目一增一减,增减金额相等, 保持平衡。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四) 会计科目的级次 v 会计科目的级次反映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程度。 v 1、总分类科目——提供总括性指标 v 又称一级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
类核算的科目,如“固定资产”、“实收资本”等。 v 2、明细分类科目 v 提供更详细、具体信息的会计科目,提供的明细核
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是以资产的增加 为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导致所有者权益等 额增加。因此,会计恒等式也可以写成下列 动态的表现形式:
•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
•
•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二、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v (一)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
算资料,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会计科目的分级设置如图表 2—4 所示。
图表 2—4
会计科目的分级设置
总分类科目 (一级科目)
原材料
明细分类科目
二级科目(子目) 原料及主要材料
辅助材料
明细科目(细目) 甲材料
乙材料 丙材料 丁材料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二、账户 v 账户:分类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增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
2020/11/4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本章要求
v 重点掌握: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及其 简单应用,科目与账户。
v 一般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结账和对账, 财产清查。
v 学习难点:复式记账原理。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第1节 会计等式
v 一、 会计等式 v 资金存在形态: 资产; v 资金来源渠道: 负债,所有者权益。
数据的详细程度,分设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v 3、相对稳定性 v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在一定范围内综
合汇总和在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其所提供的核算指标。 v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v 统一性,按照会计制度作统一规定。 v 灵活性,各会计主体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
管理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的增补或合并。 v 5、清晰性
v 企业为调整资本结构,决定以现金退还投资者投 资180万元。
v 资 产= 负 债 +所 有 者 权 益
v 现金
实收资本
v -1 800 000元
-1 800 000元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结论
v (1)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会对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产生一定影响;
v (2)在分析日常各种经济业务时,应根据经济 业务对会计要素所产生的影响,全面、相互联系 地加以考察,把握事物的本质;
(1)
(4)
资产减少 (3)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减少
上述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具体化,可表现为以下九种情况: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第一,资产一增一减,增减金额相等,保持平衡。 v 从银行提取现金1 000元备用。
资 产 = 负 债+所 有 者 权 益 v 现金 银行存款 v +1000元 -1000元
借方
会计科目
贷方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二)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类别和结构 v 账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志作不同的分类。对
账户进行分类时常用的标志有:账户的经济 内容、账户的用途和结构、账户提供核算指 标的详细程度等。
v
v 1、账户按其经济内容分类:六类(六个要 素)。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借方
不严格区分。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第3节 复式记账v 一来自 复式记账法的含义和特点 v 所谓记账方法,是依据一定的原理、记账规则,
通过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记录 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 v 按照记录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分为单式记账 和复式记账两种。 v 早期的记账方法属于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 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不能全面揭示经济业 务的来龙去脉,有很大的局限性。
v 固定资产
实收资本
v +500 000元
+500 000元
v 第八,资产减少,负债减少,保持平衡。 v 企业用银行存款交纳税金15 000元。 v 资 产= 负 债 + 所 有 者 权 益 v 银行存款 应交税金 -15 000元 -15 000元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第九,资产项目减少,所有者权益项目减少,保 持平衡。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二、借贷记账法的产生和意义 v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
账符号,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的复式记账法。 v ——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
v “借”、“贷”两字已经演变为一对单 纯的记账符号,成为借 贷记账法中的专门 术语,表示增加或减少。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2 000 000元 -2 000 000元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第五,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保持平衡。
v 企业按合同将发行的150万元可转换债券转为股本。
v 资 产 =负 债 + 所有者权益
v
应付债券
实收资本
v
-1 500 000元 +1 500 000元
v 第六,资产项目增加,负债项目增加,保持平衡。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三) 常用会计科目 v 我国企业使用的会计科目由国家财政部通过发布会计
制度统一制定,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v 一是规定科目核算的内容;二是科目的使用方法。
v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共设置了85个会计科目。
v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核算运用的科目及报 表作出了统一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 计报表》中包括了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 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编制说明、会 计报表附注。
v (3)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不外乎是增加 或减少两种情况,并且在会计要素之间或会计要 素内的增减变动,是等量的;
v (4)虽然经济业务发生会影响会计要素之间或 会计要素内部的具体项目发生变动,但并不会破 坏会计等式的平衡。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第2节 会计科目和账户
v 一、 会计科目 v (一) 会计科目的概念 v 会计要素——基本分类,但比较粗略,不能满足
(Dr.)在左方,贷方(Cr.)在右方。 v 在账户中至于哪一方记增加,哪一方记减
少,则取决于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图表2—6列示借贷记账法下三栏式账户。 图表 2—6
三栏式账户
会计科目:
年 凭证号 月日 数
摘要
借方
贷方
借/ 贷
余额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平常人们为了表述及会计试算的方便,抽出发生额栏形成 “T”型账户。
会计核算的需要。 v 会计科目——进一步分类的项目。设置和运用会
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v 例如,为了核算和监督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动,需
要设置“现金”、“原材料”、“短期投资”、 “固定资产”等科目。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
v (二) 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 v 1、完整性 v 2、适应性 v 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应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并根据需要
减变化的工具。 v (一) 账户的基本结构 v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v 2、日期,即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 v 3、凭证号数,账户记录的依据; v 4、摘要,即简要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v 5、增加额、减少额及余额。
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