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湘版)分析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湘版)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小画册教学目标:1、巧妙构思、大胆绘制小画册。

2、在欣赏、制作、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折、剪、画等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画册内容的发散。

教学准备:1、电教媒体、教学课件、剪刀、彩色笔等。

2、学生用具:剪刀、彩色笔等。

3、座位安排:分为六组,每组五人。

这样分组是为了安排好添画竞赛这个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小画册神奇之处)1、欣赏小画册,并分析其制作的特殊性。

2、板书课题:神奇的小画册二、探究质疑,尝试了解折制方法。

(探究性学习。

)第一部分:师生探讨;第二部分:学生实践研究。

1、讨论:神奇小画册是怎样制作的呢?2、请学生上台来尝试折。

3、运用媒体直观了解折法。

三、教师示范,解决折剪处添画、衔接问题。

师生互动制作小画册。

提示:剪部位与小画册变化中的联系。

(出示例图进行说明)1、头与身体的变化。

2、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变化。

四、拓展思维发散,分组进行添画比赛。

(通过讨论、比赛、欣赏,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同时巩固衔接问题。

)1、讨论:小画册除了画人物之外,还能画什么?2、分组比赛:各组同学按座位顺序逐个上台轮流画。

3、评析作业,解决衔接问题。

板书:巧妙衔接。

4.欣赏画册,巩固知识。

五、学生自主表现,教师指导。

(明确作业要求,引导学生创作表现)1、作业要求:运用折、剪、画等方法制作一本神奇小画册。

2、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六、相互赏析评价,总结下课。

(通过相互赏析评价,满足学生表现欲望)1、师生开展评述交流活动。

2、教师总结。

七、教学反思第二课三个小伙伴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使学生了解三原色的组成红、黄、蓝以及由红黄蓝相互调节变成不同的橙绿紫。

2、学生通过吹画三原色使其互相混合自然变成三间色。

感受三原色带给自己的冲击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与习惯。

教学重点:三原色的认识以及吹画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画面表现完整,三原色与三间色相互协调变化自然教具准备:彩色墨水、白纸、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小伙伴,你们看它们是不是很可爱?这三个小伙伴分别叫红红、黄黄和蓝蓝,他们想和我们做朋友,大家欢迎吗?红红黄黄和蓝蓝可要好了他们经常抱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美丽的图画同学们看:这就是他们的杰作。

2、吹画作品欣赏。

3、大家猜一猜他们是怎么在一起游戏的呢?有谁愿意试一试?4、学生尝试,老师不于评价。

二、新授1、请同学们请出三个小伙伴红红黄黄和蓝蓝,把他们摆在桌子上。

2、提问:红红是什么颜色?大红黄黄是什么颜色?柠檬黄蓝蓝是什么颜色呢?湖蓝。

3、刚才大家尝试游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红黄蓝三种颜色相互重叠会出现什么颜色?(橙绿紫。

)4、简单的概念: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在色彩知识中叫做三原色,他们可以调出许多许多的橙绿紫,三原色是调不出来的。

5、如果红黄蓝同时在一起,那么会出现什么颜色呢?——黑色三、根据不同的纸张进行作业1、在普通白纸上进行吹画练习,注意不同的两种颜色或三种颜色的互相混合所产生的色彩效果。

2、在生宣纸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看他们互相混合浸染出现的效果是不是色彩绚丽。

四、作业展示1、互相观赏互相评价。

2、三原色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提问:小朋友上节课用哪三种颜色吹画和浸染?效果好吗?三原色互相调和能变成什么颜色呢?你们玩得有趣吗?2、小结:三原色分别是柠檬黄、大红、湖蓝,它们互相调和以后就变成了橙绿紫,画面效果很鲜艳,很好看。

二、欣赏范画1、出示范画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从形到颜色的使用或者构图与感受这方面来谈谈)2、这些颜色和生活中的颜色一致吗?为什么还是这么漂亮呢?因为我们使用了三原色,三原色会让画面亮丽起来。

三、学生作业1、大胆的运用红黄蓝三色,自由的画一幅想象画。

2、请小朋友将三原色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3、可以使用黑色勾线,也可以不勾线。

四、老师巡回指导五、给自己的画取一个美丽有趣的名字。

六、总结欣赏下课教学反思:第三课五彩树教学目标:1、以描画小手的形式来表现树的基本特征——树干。

2、大胆涂色,培养学生作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五彩树”造型变化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作品范例、教师示范材料、白纸、水彩笔、蜡笔。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手指游戏引出课题1、教师带领学生做手指游戏。

(手指谣)“让我们能干的小手来变个魔术吧!??小手小手变变,变棵树来种种。

2、出示范例欣赏。

二、教师引导创作1、欣赏五彩树,教师引导说出小手与树的关系。

手掌是树干,手指是树枝。

2、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

3、步骤:(描画小手)将小手放在纸上(强调不能移动)——描下手形——添画小树枝——画上五彩的叶子——给树干涂上棕色三、学生创作1、提醒学生仔细小心地描画小手,注意画笔不要太靠近小手。

2、鼓励大胆作画,将树枝、叶子画得多,涂色鲜艳,将树打扮得更茂盛、更漂亮。

3、要求将画面保持干净。

四、欣赏作品让大家的五彩树都种到一起,变成一片五彩的树林。

五、总结下课教学反思:第四课顶天立地教学目标:1、尝试用简单线条和夸张构图表现快乐小人。

2、探究造型变化与画纸中折线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感受“快乐小人”造型变化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快乐小人范画、记号笔、粉红、黄色、绿色纸各16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快乐小人,尝试画出“小人”。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你们画人,而且是顶天立地的人。

你们知道“顶天立地”是什么意思吗?2.出示范例“快乐小人”并观察。

师:就像他一样头顶天,画到纸的最上边,脚踩到地上,画到纸的最下边,这样就叫顶天立地。

师:你觉得他心情怎么样?从哪里能看出来?引导观察小人的表情和动作。

3.第一次作画。

4.交流,对照、比较自己所画的小人是否是顶天立地,提醒后面画时可要注意。

三、探索“快乐小人”的快乐造型与纸的折线的关系。

1.师:这次我们用黄颜色的纸来画,有两个要求:第一小人要画得顶天立地,第二画时不要打开这张纸。

2.第二次作画,教师观察。

3.展开画纸,通过比较不同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观察探索得出结论: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不一样断开的地方也就不一样,折过的地方与断开的地方是有关系的。

5.尝试用线条连接小人身体断开的部位,感知小人夸张的造型变化。

6.展示作品,分享交流。

四、再次探索,变换出更多的快乐小人造型。

1.学生构思,尝试新的让小人的造型进行变化,提醒幼儿大胆创意。

2.交流讲评,肯定学生的大胆构想,把作品送上创意板。

五、创意拓展,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教学反思:第五课瓜果飘香教学目标:1、体验与发现:参观果林,观察各种水果。

了解水果的形状、色彩、品尝其味道。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培养观察记忆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2、实践与创作:以绘画、撕纸、橡皮泥塑等手段表现水果,通过想象表现吃水果时的神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3、欣赏与评价:讲述自己的作品,并能对同学作品的优缺点进行合理评论。

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评述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各种水果的形状与色彩、并在活动中激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用多种手段表现各种水果并能通过想象、记忆表现吃水果的神态。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活动:在家长带领下参观果园或水果市场,观察、品尝、记忆各种水果。

学习用具:彩色橡皮泥、油画棒、铅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2、教师准备:CAI课件、范作、学生作品若干件和各色水果。

场景布置:果林8组(果树未结水果且树叶稀疏)、5m×2m背景图(树林)、作品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40名)随着动听的音乐(欢快、有鸟叫声)步入课堂,进入场景1(由8组果树组成的一片果林,学生5人1组围着果树就坐)。

二、引入新课:1、学生和老师一起唱歌《只要妈妈露笑脸》并进行简单的表演。

2、设问:你喜欢你的妈妈吗?她们长什么模样?都有哪些特点?3、老师这里有一位神奇的妈妈,请同学们欣赏:出示课件:一棵大树,随音乐从树叶丛里闪现各种水果,每出现一种水果,学生可大声说出其名称。

小结:这是一棵能结出各种水果的果树妈妈。

4、揭示并板书课题—《瓜果飘香》。

三、讲授新课:1、学生回忆刚才课件中出现的水果。

2、分组说一说你看到的果园或水果(课前活动),向组内同学介绍自己看到过的水果(名称、形状、颜色),吃过的水果(味道如何,当时的心情怎样)。

3、各组推荐1—2名同学介绍水果。

(力争各组所说的水果不同)4、示课件:参观果园。

体会果园里硕果累累的景象以及果农伯伯通过辛勤劳动所获丰收的喜悦。

5、学生离座,以小组为单位参观身边的果园。

(由场景1到场景2,参观过程中可议论)6、设问:①教室里的果园与电视里的果园有什么不同?(没结水果而且树叶稀疏)②想一想会是什么原因使它们都结不出水果呢?(渗透环保意识)③想不想让它变成真正的果园?(激发创作欲望)7、分组活动:由小组长带领,讨论制作方案,合理分工为果树制作并挂上漂亮的水果。

(可用橡皮泥塑,也可绘画剪贴,每人完成1—2个水果)8、课中活动—吃水果。

以小组为单位分吃水果,观察同学吃水果的样子并在组内表演有关吃水果的小品。

老师选出1—2个表演精彩的小品在全班展示9、分组活动①各组推荐1名同学为场景2添画水果或人物;②由2—3人合作完成一张表现吃水果的图;(为场景3准备素材,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装点作品园)③由1—2人继续整理完成果树的装点。

四、欣赏与评价:开展作品评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注重成功体验。

1、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对本组装点的果树进行介绍与评述。

2、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与评述。

3、再一次参观果园并自由地相互评论,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堂小结:1、留心课后拓展,加强学科辐射,注重学习延伸。

2、在音乐《丰收之歌》中自由表演,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第六课高个子和大胖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初步感受物体形的比例,培养观察能力。

2、让学生初步掌握绘画中夸张、对比的表现方法,进行“高个子”和“大胖子”的创作。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初步掌握绘画中夸张、对比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适度夸张,巧妙对比,进行“高个子”和“大胖子”的创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感受特点,引入课题1、故事设疑:森林里的两个好朋友,请你根据它们的身材比例猜猜是谁?2、小结并板书课题:高个子和大胖子。

二、对比观察、感受比例1、创设情境,引导判断:长颈鹿想开高个子聚会,大象想开大胖子聚会。

来了很多伙伴,它们分别是去参加哪个聚会呢?课件出示一组宽度相同高度不同的罐子,和一组高度相同但宽度不同的人物,再出示几条基准线。

2、请学生小结观察方法,并得出“仔细比较”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