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最新大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根底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达,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的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又称公共权力或(狭义的政治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政体:政体是“政权构成形式〞(或阶级统治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4、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局部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政治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取得、维护或参与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或习惯形式的统称。

6、政治团体:政治团体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

7、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表达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利益的主张行为,因此,政治参与实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表达。

8、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9、政治开展:政治开展是指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过程,它包括政治行为性质、方向和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政治体系根本性质、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完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认知情感、态度动机、思想理论的变化和演进。

政治开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政治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治开展有两种根本形态和方式: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10、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根本内容的剧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开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二、重点问题:1、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开展概况:(1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社会:自然政治观①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西方政治思想的萌芽,开创哲学思辨研究方法。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被誉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政治学之父〞、开创实证研究方法。

③波利比阿:?历史?,提出混合政体思想(下同④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2.中世纪(封建社会:神学政治观。

用上帝的意旨来解释一切,如人的原罪论、神创等级论、君权神授论、神权高于王权等。

①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②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3.文艺复兴时期(自由资本主义产生时期,14——16世纪:权力政治观①马基雅维利(1513:?君主论?,被马克思称之为“新时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马基雅维利批评以往的作家谈论政治时只涉及理想的与想象的国家,他宣称自己所处理的政治问题是具实效的真理。

②布丹(15、16:?共和六论?,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出发,考察国家和主权的关系,创立近代资产阶段国家主权学说,主张建立脱离教会集权统治的世俗政权和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4、启蒙运动时期(自由资本主义产生时期,17、18世纪①荷兰:A. 格老秀斯(1625:?战争与和平法?第一次把国际问题引入政治学,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根底。

B. 斯宾诺沙(1670:?神学政治论?、西方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并论证信仰与思想自由,论证私有财产权和思想自由权的永恒性和合理性。

②英国:A.霍布斯:?人的本性?、?论政治体?(1650、?论公民?(1641、?利维论?(1651,“现代人之父〞。

B.洛克:?政府论?,自然权利,政府的起源和目的,天赋人权,法治,分权。

③法国:A.伏尔泰:后起启蒙思想家们的精神导师,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根底?、?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爱自由爱共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C.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分权制衡④美国:A.潘恩:?常识?号召开展武装斗争与英国彻底决裂,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1791与麦迪逊创立共和党,主张民主自治:中央与地方分权。

C.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宪法之父〞,联邦党创始人之一,主张分权制衡5.自由资本主义开展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段的主要政治任务变成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渐走向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秩序。

A.边沁和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政治思想.B.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15-16世纪: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17-18世纪梅叶:摩莱利·马布利18-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①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06-1975A.政治理论与方向汉娜·阿伦特:“对抗她的时代〞、1949?极权主义的起源?、1961?耶路撒冷的艾帝曼:一篇关于平庸恶魔的报告?、1963?论革命?、1972?共和危机?。

1971年,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74年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从技术角度探讨如何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说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②20世纪70年代至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研究,概括地说,主要说明了两个根本观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开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开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3、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别离出来。

其结果是:第一,由于畜牧部落的别离,使得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第二,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人们被分为主人与奴隶,剥削者与被剥削者。

第三,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从农业中别离出来。

其结果是:第一,奴隶制的稳固与开展。

对奴隶的使用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本质组成局部。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了社会经济单位。

出现了富人与穷人的新的阶级划分。

第三,部落联盟的出现。

奠定了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根底。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出现。

其结果是: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开展,出现了金属货币,它是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和生产的新手段。

高利贷剥削、土地的买卖与抵押→财富集中于少数人→自由民按财富多少划分为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

第二,社会流动→杂居→社会结构改变,阶级矛盾冲突锋利化,需要新的管理机关。

4、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开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开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是说明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1.第三,国家是个特殊的机器。

在于国家具有公共权力。

5、国家的根本职能:任何国家都有两种根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开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6、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标准:国家历史类型划分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经济根底和阶级实质。

据此,国家的历史类型分别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前三种类型的国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根底上的,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阔劳动人民的专政。

因此,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

7、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封建制国家政治权力的根本职能是对农民阶级实行超经济强制,即迫使农民人身依附于大土地占有者阶级,以便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

在西方的领主制经济中,领主的土地由分封而来,领主个人作为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固定的,有保障的;领主主要以劳役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这就要求农民对领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

因此,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中,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根底是地主制生产关系。

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作为大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不固定的;另外,地主主要以实物或货币地租为手段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因此,其个人不可能享有等同于西方领主的政治特权。

在中国,实行超经济强制的政治力量由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握。

可见,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是地主经济的产物。

西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根底从领主制转向了地主制,这是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经济形式。

因此,在这一根底上形成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与中国不同,实际上成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仅仅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工具。

第二,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在西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各等级之间有着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等级的土地占有者拥有不同等级的政治特权,没有土地的农奴则成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被剥削、被压迫者。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生产关系决定了地主阶级在政治、法律上的等级划分很不严格,地主阶级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器行使对农民超经济强制的国家权力。

这就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封建官僚制,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按等级划分官职,官僚按官价上下享有特权的严密组织。

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西方封建制国家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封建领主们利用宗教教义毒害、麻痹人民,禁锢人们的思想;同时,他们还利用教会组织对抗、削弱王权,维护领主制经济和分封割据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地主制经济为根底的中央集权国家,它既需要有一种以盲目信仰为根底的政治文化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又不允许有一个像西方的教会那样的组织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