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月3日,教育部一锤定音,重磅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以新课标的形式,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次语文新课标强调,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

语文新课标有三类课程:“整本经典阅读与研讨” 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选修。

高考语文命题和阅卷原则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详见文中有关新课标中华优秀文化的节选。

另附教育部推荐的诗文背诵篇目及课内外读物,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高考语文命题和阅卷原则
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

新课标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更新了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

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新课标目标之一
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 7— 9个学习任务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课程之一
选择性必修课程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选修课程之一:“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附录 2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
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下列篇目仅为举例,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

文章已于2020-06-10修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