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了具有浓郁中国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民歌,让学生初步对我国少数民族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及音乐特色有所了解。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为以后我们掌握、弘扬、传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打下基础。
1、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由其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短调”最具代表性。
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本课选取了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歌中用生动的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
2、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民间音乐中又分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
在本节课藏族民歌选取的是《宗巴朗松》这是一首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的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3、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继承了古代西域音乐的传统,融合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
音乐旋律明朗、活泼、热情、奔放、舞蹈性极强。
本节课中新疆维吾尔民歌选取的是《牡丹汗》,这首歌曲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其中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
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康巴地区——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我县是一个以藏、汉、彝多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受交通、经济、观念及教学条件的影响,许多中小学从未开过能达到音乐教学目标的课程。
学生无任何音乐基础,因此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难度,但学生们从小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感染,对音乐课有浓厚的积极性,这将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有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过程和方法: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
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也为以后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三部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五、【教具准备】
播放音乐的设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等。
六、【教学方法】
1)问题聆听法: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有目的欣赏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视觉图象法:在乐曲欣赏的同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
3)对比欣赏法: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学生能更加的清晰地了解到各个民族音乐的风格上的不同以及音乐特征的不同。
七、【学生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么才能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呢?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的资料、歌舞表演,使学生亲身学习体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继而进一步加深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前播放一首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把我们带到今天的课堂上。
师:大家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吗?《爱我中华》。
我国是由五十六种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更是音乐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的差异,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
也各有各的风格。
那么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怎么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独特的民族风。
请同学们翻到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请出课前准备好的蒙古族、藏族、维族组的小导游介绍本民族的风土人情。
(幻灯片展示风情图片,播放本课相关音乐作为背景)
师:通过各组的介绍我们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对这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进一步的赏析。
(二)、【新课内容】
1、第一部分,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1)、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一首蒙古族歌曲《牧歌》,还会唱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这首优美的蒙古族歌曲演唱一遍吧。
(教师伴奏)。
师: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这种蒙古民歌的体裁?——长调)
(2)、新授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由蒙古族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另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曾在1955年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获得过金奖(播放音乐)。
提问:聆听这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歌词大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课前预习)这首歌曲含蓄地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播放音乐,提出问题歌曲的特点。
它跟《牧歌》相比较,有那些共同与不同之处?再次巩固长调民歌特点:曲调悠长,起伏较大,节拍自由,节奏宽广,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
这种地域特点及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形成的原因。
2005年蒙古族的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音乐拓展
哪位同学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课前预习,请学生讲诉这个故事)播放,《嘎达梅林》并划出指挥图式。
蒙古族长篇叙事、英雄赞歌,表达了草原人民对英雄的热情讴歌和无比崇敬之情。
,提出问题:对比《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旋律、歌词、节奏上有什么不同?(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引出蒙古族的另一种常见音乐体裁-短调。
)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巩固了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以及了解了蒙古族另一种音乐常见体裁短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藏族音乐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视听感觉。
2、第二部分,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导入
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提问:演唱者是谁吗?声音特点?(是由藏族的老一辈歌唱家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
)
(2)、新授
今天我们来欣赏由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另一首西藏民歌《宗巴朗松》,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旋律:典雅优美,细腻抒情,节奏:平稳有律动感。
)播放音乐。
(3)、知识延伸
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具有囊玛音调。
“囊玛”歌舞音乐特点:旋律舒展、优美典雅,表演者边唱边做简单的礼让、鞠躬动作。
)
(4)、兴趣互动
同学们,我们九龙县是一个以藏、汉、彝为主多民族聚居地,班上就读的也有不少藏族同学,接下来,我们有请我们班的藏族小百灵XXX 为大家演唱一首藏族歌曲好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3、第三部分,欣赏新疆民歌《牡丹汗》
(1)、导入
(1)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第三部分维族音乐
引入课题,,播放《牡丹汗》提出问题:体裁、旋律、节奏?(爱情体裁,气势宏大、明朗奔放)
(2)、知识延伸
维吾尔族音乐的形成:继承了古代西域音乐的传统,融合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
音乐旋律明朗、活泼、热情、奔放、舞蹈性极强。
(3)兴趣互动
欣赏新疆民歌《阿拉木汗》,让学生打出乐器手鼓的节奏,请出班上学舞蹈的XXX同学伴舞。
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三、【拓展探究】
(1)、总结、对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点: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主要乐器有马头琴。
西藏民歌:高亢嘹亮。
主要乐器有:藏京胡、串铃、神鼓。
新疆民歌: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主要乐器有:手鼓、冬不拉。
(2)探讨与思考:
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
社会生活与民族性格
四、【课堂小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中华民族才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生活在以藏、汉、彝多民族的聚居地,拥有民族音乐的丰富资源,希望同学能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我们身边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发展、弘扬我们地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