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13.罗斯福新政4-部编版

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13.罗斯福新政4-部编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二、教材分析《第13课罗斯福新政》是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第四单元的标题是“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

一战结束10年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罗斯福新政发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讲得太空洞,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应依托一些文字、图片、表格、图示、声音、视频等资料来创设历史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悟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1.将罗斯福总统人生经历中的主要事件绘制成纵向的年代尺,贯穿整节课,让学生了解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时空观念)。

出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波及范围的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时空观念)。

采用图示推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历史解释),使学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唯物史观)。

2.借助《罗斯福传》、《炉边谈话》等书中的史料,让学生体会到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的勇气和摆脱危机的智慧(史料实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调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唯物史观)。

3.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罗斯福新政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家国情怀)。

通过回顾总结罗斯福总统的人生经历及其处事方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2.教学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六、教法与学法1.教法:故事导入法、情景创设法、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等。

2.学法:自主学习法、体检式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分析法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过渡语: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

)(过渡语:让我们反观经济危机爆发的过程,来透视一下其原因。

)通过图示法分析经济大危机的主要原因。

(过渡语:那么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通过图示法分析经济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并板书(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化大生产。

)(过渡语: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在担任什么职务?案。

通过图示法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过渡语:那么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呢?)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一)首先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初衷。

在讲《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之前,我曾经读过两本《罗斯福传》,深深地被罗斯福总统的精神所打动,更被他的智慧所折服。

于是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放弃了常规的先讲危机再讲新政的做法,而是采取了“以人系事”的手法,讲述“人”的故事,注重“人”的体验,促进“人”的理解,立足“人”的培养。

1.讲述“人”的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人”不可缺席,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统编历史教材中加入“人物描扫”这一内容,应该也是意在于此。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

这节课以罗斯福总统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线索,用五个标题串起一节课,即“出身名门,才华出众”、“初涉政坛,身残志坚”、“担任州长,经济危机”、“竞选总统,实施新政”、“连任四届,万众景仰”。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仅了解了罗斯福总统的“新政”,还了解了他人生的主要经历。

人物有血有肉,事件也就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2.注重“人”的体验。

深刻的认识源于深刻的体验,体验式教育就是通过学习者亲身经历、亲自验证,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经济繁荣和经济危机的视频以及炉边谈话的录音等多种方式,模拟创设当时的历史情境。

再通过给学生发放“股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让他们先感受经济繁荣时股票高涨带来的喜悦,再感受经济大危机爆发时股票急剧下跌所导致的绝望。

3.促进“人”的理解。

在这一课中,最难理解的概念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因为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讲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图示推演和历史漫画(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来解读这一概念。

一方面借助PPT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推导出生产力水平高与消费水平低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激化的结果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另一方面是通过历史漫画形式的板书设计,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比喻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树根,而将社会化大生产比喻成土壤,由于二者之间不兼容,所以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

另外,经济危机中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方面有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御寒,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剩余产品被销毁。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呢?我采用的是史料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在导学案里提供了《全球通史》中的一段史料,学生结合这段史料和课文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就不难得出结论。

此外,在这节课里我还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示意图“一图三用”。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借用这个示意图分析出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时,用这个示意图展示出经济危机各种表现之间的联系;在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实施新政后,再次用这个图示展示经济危机中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

用同一个图示贯穿繁荣、危机和新政,方便学生理解事件的前后关联。

4.立足“人”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立德树人,所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的培养。

在这节课中,讲述了罗斯福总统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患小儿麻痹症后积极乐观、身残志坚的人生态度,以及当选州长和总统后应对经济危机的种种措施,体现了他勇于创新、坚定果敢的精神品质。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此外,还从改革结果的角度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罗斯福新政进行对比,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的经济逐渐复苏,但却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因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相适应的,由此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再来陈述一下我的设计理念。

我认为,一节历史课最重要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上,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尽力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这节课中落到实处。

比如在这节课中,通过对罗斯福总统不同阶段人生经历的讲述,让学生了解他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时空观念)。

采用图示推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历史解释),使学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唯物史观)。

借助《罗斯福传》、《炉边谈话》等书中的史料,让学生体会到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的勇气和摆脱危机的智慧(史料实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调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唯物史观)。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罗斯福新政进行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家国情怀)。

通过回顾总结罗斯福总统的人生经历及其处事方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家国情怀)。

(三)这节课也有一些设计上的缺憾。

1.授课时间偏长。

由于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这些内容的学习本身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这节课中又加入罗斯福总统的生平事迹,导致授课时间偏长。

2.老师讲的较多,学生主自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

由于罗斯福总统的经历是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教材上补充的也较少,这部分主要由老师来讲述。

经济危机的原因则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也是老师讲述为主。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较少,老师讲授偏多。

3.有一些知识点没有展开讲述。

比如在课后习题中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概括为“3R”,以及提倡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等,由于时间所限,在这节课中都没有提及。

以上就是我对《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教学设计的反思,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日后在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附录:第13课罗斯福新政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合作探究】材料:1932年2月,美国的一位国会委员描述道:蒙大拿的一些市民告诉我,数千蒲式耳的小麦丢在田里无人收割,因为小麦的价格很低,几乎无法支付收割小麦的费用……数以干计的羊羔被牧羊人杀了,因为羊在市场上卖的钱还不够支付运输它们的费用。

俄勒冈的牧羊人将羊肉喂了鹤鹑,而我却在纽约和芝加哥等城市里看到人们在丢弃的罐头厅里找剩肉。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芝加哥餐馆的一个人。

他给我讲了他养羊的经验。

他说他今年秋天杀了3000只羊,把它们抛到了峡谷里,因为用船运一只羊要1.10美元,面他卖一只羊当时还得不到1美元。

他说,他已养不起这些羊了,又不能让它们挨饿,所以他只有将它们杀了抛进峡谷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经济危机期间,一方面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另一方面却在大量销毁商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问题思考】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们挽救国家所采用的方法,并比较其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罗斯福邓小平不同点不同点目的:目的:方式:方式:结果:结果:【知识梳理】【牛刀小试】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范围 ( )A.美国 B.美洲 C.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D.整个世界2.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是()A. 改革美国政治制度 B.兴建公共工程C.对付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D.用行政干预经济3.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的“改变”表现为()A.建立法西斯专政 B.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C.实行冷战政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4.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A.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B.彻底实行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C.消除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D.消除经济危机【延伸阅读】1.凯恩斯主义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