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复习课教学方案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复习课教学方案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复习课教学方案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复习课教学方案篇一:复习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观的基本理论◇理解:矛盾观的基本理论在主观题中具体应用◇分析:矛盾观在主观题考察中的典型题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二、【重点、难点】:1、矛盾的概念在主观题中的应用;2、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主观题中的应用。

3、两种题型的答题方法、答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综合探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纸介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授课过程:第一:展示矛盾观在主观题中的知识点(设计思路)让学生回顾主干知识,为后面训练主观题做好知识的储备。

第二:讨论每一个知识点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

(设计思路):采用综合探究法,学生讨论总结,教师重点讲解易错点。

为后面训练主观题做好能力的储备。

1、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①分析一个人要坚持一分为二,优点与缺点。

②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治与德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效率与公平”2、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国情制定方针政策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①中央、上级的方针、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②先试点再推广③树立典型、选举模范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突破口”、“突出任务”、5、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总的来看”第三:总结主观题的答题策略1、仔细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先从问题开始,找出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块、知识点2、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带着要考查的知识点审读材料,先酌句进行分析,再从整体上理解材料,结合材料对要考查的知识点合理的取舍加工。

3、规范答题,合理组织答案答案要力求“原理+方法论+分析”三个环节不能少。

同时行文要有顺序,分段落,要点清楚;语言要规范、科学、简明扼要;书写整洁等。

第四:展示矛盾观典型主观题题型1、联系材料,分析“A与B”的辩证关系。

2、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上述材料3、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4、具体知识点的考察。

例如: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5、综合题(教学目的):因时间关系,先讲解前两个题型。

结合具体习题总结前两种题型宏观指导的答案。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减少考试失误(三)总结本课内容(四)留作业(强化本课教学内容)复习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学案)一、总结矛盾观在主观题中的知识点:二:讨论每一个知识点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1、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2、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5、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在主观题中典型的语言第三:矛盾观典型主观题题型1、联系材料,分析“A与B”的辩证关系。

总结宏观指导的答题点:2、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上述材料3、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4、具体知识点的.考察。

例如: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5、综合题一:“A与B”的辩证关系题型。

1、(06北京卷)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1分)答案: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

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影响。

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

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

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7重庆卷)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

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可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

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

(10分)答案: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摊点问题既涉及城市形象又涉及民生问题,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存在一定对立。

另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存在统一性。

塑造城市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解决也要和利于维护和塑造城市形象。

③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将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总结:“A与B”的辩证关系题型宏观指导的答题点练习:(2008年高考宁夏卷,38)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

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

(6分)二:“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上述材料”题型材料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不仅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存在的困难,而且要充分把握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

材料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就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15分)篇四:矛盾观复习学案【高考关注】关于矛盾的观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纵观各地的高考试题可以这样形容:“辩证法年年考,矛盾是重点”。

对于矛盾知识的考查往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网络发展的利与弊、增值税改革试点、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热点问题。

【考点知识梳理】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对立统一规律【易错提醒】(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哲学上所讲的矛盾=逻辑矛盾(人们的思维前后不一致)(2)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的观点是错误的。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②矛盾的斗争性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易错提醒】(1)矛盾就是斗争。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或者说只有统一、没有对立,都不能构成矛盾。

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具有客观性。

人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盾,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就事物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关系。

注意:此观点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一是只看到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是只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而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关于矛盾基本属性的运用(和而不同的外交战略)。

4、矛盾的普遍性5、矛盾的特殊性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A、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B、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的历史的统一。

【易错判断】(1)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4)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方法技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借鉴别人经验,立足实际发展”、“先试点后推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等都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备考中,考生要注意运用这一原理分析问题。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区别的方法一:抓关键词1、【主要矛盾】:抓重点、抓核心、抓中心、抓关键、“核心问题”“作为主线”“作为主题”“第一要务”“重中之重”、等关键词。

2、【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主流”“抓本质”“总的来看”“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看主体”、九个指头、分析人和形势等。

区别的方法二:抓住题旨如果材料侧重于解决问题,“办事情”“做事情”即改造世界(做、行),则适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