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试题含答案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试题含答案

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 .宣传科学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考点】维新变法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 项【答案】D2.(2012年上海历史,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 )A .宗教文化B .科学技术C .社会理论D .文学艺术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严复)【解析】《天演论》宣传的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宣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宣传三权分立思想,《群己权界论》即穆勒的《论自由》宣传自由主义,都涉及社会伦理问题。

【答案】C3.(2012年海南卷历史,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魏源B .康有为、梁启超C .孙中山、章太炎D .陈独秀、胡适【考点】维新变法思想【解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因此,B 项正确;A 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C 项资产阶级革命派;D 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答案】B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表2时间主要活动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 《天演论》 《原富》 《法意》 《群己权界论》……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问题:(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6分)(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6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8分)【考点】维新变法思想【解析】本题以历史精英人物引领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切入视角新颖。

第(1)问以历史人物的经历考查严复思想的成长背景,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第(2)问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比较分析能力。

材料二中严复主张“治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治本”(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结合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比较。

第(3)问注意限制角度“客观原因”,一般从社会基本状况(政治、经济、文化)分析。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6分,每点2分)(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6分,每点2分)(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8分,每点2分)5.(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臵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问题:(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7分)【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老子、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起源、维新思想(康有为、严复的思想)【解析】本题以思想的交融与解放为主题切入、以主要思想家为载体考查中外思想发展。

第(3)问考查维新变法思想,从材料信息“改制……孔子”可以推断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至于严复的思想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答案】(3)康有为。

(1分)《孔子改制考》。

(2分)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2分)6.(2012年江苏历史,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4分)(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考点】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

第(1)问“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就是“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即由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

第(2)问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史观的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的修正历史认识,同时史家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

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史观的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的修正历史认识,同时史家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

萧公权在读完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作深入的剖析后,对康有为认识的改变就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4分)(2)略(6分)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

注意题干提及的五四运动是广义概念,这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

故选D项,其他选项与材料。

【答案】D2.(2012年上海历史,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答案】D单元综合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问题:(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