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个非遗文化遗产简介内容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位居其首。
古琴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
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bogino duu)。
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某国一直在偷。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如今,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
某国也偷。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某国还偷。
妈祖信俗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
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两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
湄洲岛成为妈祖祖庙所在地。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
它是独一无二的。
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
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
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
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起至清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
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
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
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
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
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
粤剧
粤剧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
花儿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
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
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
藏戏
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
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
中医针灸
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
针灸在师徒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口头讲授和实际演示进行传承。
目前,针灸的传承也包括在了正规学历教育系统中。
京剧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
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
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皮影戏的相关技艺通过家庭、戏班或师徒进行传承。
中国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
明代以后,中国珠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又逐渐流行于美洲。
珠算始于汉代,至宋走向成熟,元明达于兴盛,清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
珠算文化涵盖了与珠算相关的数学科学、数学教育、应用技术及智能开发等内容,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文化领域也有一
定的作用。
珠算适用面广,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任何一项。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藏医药浴法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太极拳
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
该遗产项目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