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科书P26例4,完成教科书P28“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表象,能进行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卷尺(或跑道上先量出100米)、标志桶、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吗?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用具体事物或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练习。
学生快速口答,有的学生对第(5)题提出疑问:学过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均不合适。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是“米”。
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1)]【设计意图】对前面知识进行巩固,吸引学生注意力。
了解学生基本学情,对后期活动的尺度把握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二、经验交流,感知1千米长度1.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情预设】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上有“千米”,叙述铁路的长度等。
师小结:测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也叫公里,可以用“km”表示。
(2)师:那么1千米有多长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师: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课件出示操场图)【教学提示】了解学生心里长度单位的模型。
对有很大误差的学生及时纠正。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结果。
师:1000米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想一想,1000米要走几个100米?1000米要走几个200米?几个250米?几个500米?【设计意图】通过千米和米的计算和转换,感受到千米是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单位。
千米是目前所学的最长的长度单位,充分利用数学观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1千米的长,建立数学上“千米”的观念,为后面的操作活动奠定基础。
三、活动探究,感知1千米的长度1.实践、想象,认识“1千米”。
(1)师:想利用学校跑道亲身体验一下1千米吗?怎么体验好呢?【学情预设】走100米,想象10个100米的路程。
(2)制订方案。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
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
(3)活动准备。
①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放标志桶,让学生看一看,走一走,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志桶,同时让学生看一看,走一走,了解几十米。
在这个过程中,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②认识100米。
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先观察,然后走一走,想一想100米的长度。
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4)活动内容。
①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
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
②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5)到跑道上实践、记录。
(6)各小组汇报实践情况。
(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板书有关数据)2.推理、估计,建立1千米的表象。
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你是怎样猜测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步行1千米的活动一定要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并说体会,充分感知1千米有多长。
的活动内容,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
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建立起对1千米的感受,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识1.完成教科书P28“练习六”第1题。
学生口答,并说出判断依据。
【设计意图】巩固长度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完成教科书P28“练习六”第2题。
师:我们已有的哪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学情预设】预设1:乘车是最快的,走路是最慢的。
预设2:我走1千米大约用了15分钟。
预设3:骑车花的时间肯定比走路少。
引导学生表达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推断出每题答案。
鼓励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做有心人。
3.完成教科书P28“练习六”第3题。
师:单位不统一时,首先要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1千米=1000米师:一个游泳池长50米,总共要游1千米,也就是要求什么?【学情预设】求1000里面有多少个50。
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快速找到1000里有多少个50?【学情预设】学生为建立1000和50的联系,能找到100。
因为学生已经很清楚,1000里有10个100,也很清楚100里有2个50,从而建立1000和50的联系。
如果学生没办法想到,教师可提示找到中间量100。
教师根据学生思路有条理地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容易找到书店到图书馆的距离是1千米。
博物馆经图书馆到住宅区的路程和学校经图书馆到天文馆的路程也都是1千米,部分学生很难发现,教师要注意引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解答综合练习题,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五、课堂小结◎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根据出行方式的快慢来决定时间。
互相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交通工具行驶越快,花的时间越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1千米=1000米2个50米是100米,10个100米是1000米,所以20个5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这一内容学生不好在实际生活中找例子,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本节课设计了实地测量的活动。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1千米有多远,而且也能体会到转化的思想。
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会更便于操作,但整体效果参差不齐,最后还是收集了完成较好的小组的资料,让大家一起观摩,体会1千米有多远。
▶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14第二、三题。
二、填一填。
6千米=()米9000米=()千米1千米-800米=()米400米+600米=()千米3000米+6千米=()千米三、估一估行2千米需要多长时间,把出行方式和相应的时间连起来。
参考答案◎教学笔记第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110活动1第(4)(5)题,完成教科书P112~113“练习二十四”第7、8、9、14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在回顾梳理、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倍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量的计量,知道了量的计量都可以通过数数找到,各种不同的计量单位有不同的用途。
还复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除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跟运算有关的知识呢?【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清楚地回忆起本学期所学过的计算的内容,但表达不规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表达的条理性以及学生心中分类的标准。
师:今天我们接着复习数的运算。
(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复习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复习经验、探究意识。
鼓励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总结上有更深层次的收获。
在以前的复习中没有给学生明确归类的概念,都是以教师组织、按单元归总的形式进行。
现阶段学生已有一定感知能力,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区分数学中各部分的内容。
本环节的设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情,便于后面活动的开展与细微调整。
二、集体汇报,查漏补缺1.小组合作,知识梳理。
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梳理知识点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巡视观察,搜集案例。
【学情预设】学生会从不同的方面来总结。
2.汇报交流。
师:谁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梳理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情预设】形式可能出现大括号形式、知识树形式、文字叙述形式。
预设1:学生根据单元进行梳理。
预设2:学生根据计算方法来进行梳理:口算、笔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3.查漏补缺,突破难点。
师: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较难,你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错?学生发言,对知识点进行具体分析与巩固。
同时生生互动,查漏补缺。
【学情预设】连续进位乘法比较难;进位的数老忘加;有时忘写等式后面的数;对倍的实际问题有时理解不清楚。
4.分析例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110活动1第(4)小题。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选取优秀案例展示。
还可选择罗列与有序呈现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有条理地进行归纳的能力。
【教学提示】对于难点,可以让学生交流互动,举实例说明,并帮助其他同学理解相应的知识。
(1)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并计算。
(2)指名学生列竖式计算,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算理。
师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改变问题求解。
师:5架这样的飞机大约可以载客多少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大约”一词,复习估算的方法。
(课件演示估算过程)【设计意图】计算能力是数学的基本能力,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技能,特别是口算和估算。
本环节首先让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然后再进行口头细化分析,表达已有经验和需注意事项。
在全面思考后,再结合课本例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5.课件出示教科书P110活动1第(5)小题。
(1)读题并理解题意,尝试列式。
(2)课件出示算式2×2,让学生说出两个2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学以致用,形成技能师:请同学们运用前面讨论的方法,尝试完成下面的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2“练习二十四”第7题。
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算法,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先笔算,在笔算的基础上再进行估算。
在讨论估算方法时,允许学生根据积的前两位连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思考,再下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答题过程中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