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1现在全身麻醉已广泛用于临床,而复苏期的观察与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患者的安全,加快患者的周转,平稳地渡过麻醉苏醒期及早康复的保证。
复苏室管理制度及要求一、复苏室属于麻醉科领导,24小时开放,由麻醉医师继续负责他所操作的手术麻醉病人,直到完全恢复,再根据恢复情况转回原病房或外科监护病房。
二、复苏室应紧靠手术室,既方便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的抢救,也方便在必要时还可迅速返回手术室作抢救治疗。
三、复苏室的床位数,一般按与手术台数1:2设置,或按手术人次24小时内每4次手术设复苏病床1张。
以每病室3~6张床为宜。
四、复苏室的建筑设计要求包括空间面积、空气调节、电源插座、中心供氧和吸引、通气采光、清洁卫生和预防感染等内容,与监护病房相同。
五、复苏室的监测设备、治疗用具、急救药物等都根据麻醉复苏要求配备,病床必须安有车轮,以便随意推动。
六、复苏室业务技术管理1.必须配备有经验、有技术的高素质护士,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基础,还要了解麻醉药、肌松药、麻醉性镇痛药的药效学,掌握各种监测方法,熟练地施行气管插管、心脏复苏、心律失常诊断和常规治疗,并能正确地使用呼吸器等特殊技术操作。
2.要配备1名护士长负责统一安排护理组织工作。
3.手术病人拔除气管导管送到复苏室后,麻醉医师必须向护士介绍病情,其内容要包括:(1)病人施行的是什么麻醉方法,手术操作过程情况如何;(2)病人在麻醉过程中应用过哪些麻醉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3)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变化情况如何,有否出现过险情;(4)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以及输血、输液补充情况、尿量变化情况;(5)作过哪些药物处理;(6)术后估计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
4.麻醉医师必须在开出医嘱后,向护士说明自己的去向。
七、复苏室管理主要内容1.呼吸系统并发症,特别是通气量不足、气道阻塞、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支气管痉挛、呼吸窘迫综合症、呕吐物误吸等;2.循环系统并发症,特别是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骤停、高血压等;3.其他并发症,特别是继发性出血、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凝血机制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应激性溃疡、多器官系统衰竭、胃肠功能紊乱、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
英德市人民医院的配置是:呼吸机,吸引器,监护仪,麻醉车(常用麻醉器械),抢救药品车,橱柜,办公桌,电话,可移动床,血气、电解质分析仪,移动紫外线消毒仪、保温毯。
人员:护士和麻醉医生各一人.收费每人一次300元,如果作血气、电解质分析再收费麻醉后恢复室一、概述1、麻醉后恢复室(recovery room)又称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 unit,PACU),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的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
2、恢复室应紧邻手术室,以便于麻醉医师或外科医师对病人的观察及处理,如发生紧急情况也便于送往手术室进一步治疗。
3、我国的综合医院,建议恢复室的床位数与手术台数的比例为1:1.5-2,或与全天手术例数之比为1:4。
一般仅白天开放,急诊及恢复时间延长者,可转ICU继续治疗。
4、必须配备常规及急救设备和药品,包括:氧、吸引器、多功能监测仪,口咽通气道、喉镜、气管插管、呼吸器、除颤器、输液泵等。
5、恢复室在麻醉科主任的领导下工作。
日常监测治疗工作由护士负责,护士人数与病人数之比一般为1:2-3,重危病人应增加到1:1。
麻醉医师应负责制定该病人的监测和治疗计划,并决定转送普通病房或ICU。
二、工作常规和转出标准(一)工作常规1、病人由手术室转往恢复室的过程中,麻醉医师负责维持病人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
2、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建立常规监测及治疗:心电图、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和输液。
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器辅助或控制呼吸。
3、麻醉医师向值班医师和护士交班,包括:(1)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时间及麻醉方法。
(2)现病史和既往病史及其治疗。
(3)麻醉用药:术前药,麻醉诱导及维持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的用量及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拮抗药及其它药物的应用。
(4)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
(5)麻醉和手术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如插管困难、支气管痉挛、ECG改变或血流动力不稳定、异常出血等。
(6)存在问题和措施,可耐受的生命体征范围,转出计划。
4、值班医师应全面检查病人并对麻醉后生命体征范围,转出计划。
主要集中在神志、呼吸道及肌力的恢复。
5、至少每15分钟测定并记录一次血压、心率、心律、SpO2、呼吸频率及神志恢复情况,以判断恢复程度和速度。
对于恢复缓慢者应进行治疗,如残余肌松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的拮抗等。
(二)转出标准1、中枢神经系统;神志清楚,有指定性动作;定向能力恢复、能辨认时间和地点。
肌张力恢复,平卧抬头能持续5秒以上。
2、呼吸系统:能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为12-80次/min,PaCO2在正常范围或达术前水平,面罩吸氧时PaO2高于9.33kPa(70mmHg),SpO2高于95%。
3、循环系统:心率、血压不超过术前值的±20%并30稳定30min以上;心律正常,ECG无ST-T改变。
4、椎管内麻醉后,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已有恢复,交感神经阻滞已恢复,循环功能稳定,不需用升压药。
5、术后用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后,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
6、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气胸、活动出血等。
三、常见并发症(一)全麻后清醒延迟1、常见原因:(1)全麻药的残余作用,包括吸入静脉全麻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等。
(2)病理生理改变引起全麻药排泄时间延长,如高龄、肝肾功能障碍、低温等。
(3)术中并发症引起的意识障碍,如电解质紊乱、德糖异常、脑血管意外等。
2、处理:(1)维持循环稳定、通气功能正常和供氧;(2)通过适当通气和高流量(>5L/min)吸氧,将吸入麻醉药迅速排出;(3)药物拮抗肌松药及麻醉性镇痛药的残余作用;(4)针对病因治疗。
(二)上呼吸道梗阻1、临床表现:(1)部分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并有鼾声。
(2)完全呼吸道梗阻:鼻翼扇动,有三凹征,无气体交换。
2、常见原因及处理:(1)舌后坠:托起下颌,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
(2)喉痉挛:常因在缺氧时刺激喉头所致,纠正缺氧常可解除。
(3)喉头水肿:可因气管内插管、手术牵拉或刺激喉头引起。
轻者可静注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严重者应行紧急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4)声带麻痹:甲状腺手术损伤或压迫、气管周围的手术及操作都有引起声带麻痹的危险。
一侧麻醉仍可维持呼吸道通畅;双侧麻痹可致呼吸道梗阻。
(5)局部压迫:主要是颈部手术后血肿形成压迫气管。
应立即通知外科医师,并以面罩加压给氧后行气管内插管。
在紧急情况下,可在床旁将伤口开放。
(三)通气不足1、临床表现:(1)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2)潮气量不足,或呼吸频率慢;(3)血气分析:PaCO2>5kPa(45mmHg),同时pH<7.30。
2、常见原因和处理:(1)中枢性呼吸抑制:包括颅脑手术的损伤、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的残余作用。
应以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直到呼吸功能的完全恢复。
必要时以拮抗药逆转。
(2)肌松药的残余作用: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及抗生素的应用等,可使肌松药的代谢速度减慢,加重术后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应辅助或控制呼吸直到呼吸肌力的完全恢复,必要时给以拮抗。
(3)术后低肺容量综合征:胸腹部手术后、疼痛刺激、腹胀、胸腹带过紧及过度肥胖等因素,可限制肺膨胀,导致通气不足,尤其是COPD病人。
应加强术后镇痛,鼓励和帮助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必要时行预防性机械通气。
(4)气胸:为手术及一些有创操作的合并症,听诊或胸部X片可以确诊。
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
(5)支气管痉挛:合并COPD、哮喘或近期呼吸道感染者容易发生。
可以静注氨荷碱(负荷量为5mg/kg.30min,维持量为0.5-1.0mg/kg.h),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素(0.25-1.0μg/min)。
(四)低氧血症1、临床表现:(1)吸空气时,SpO2<90%,PaO2<8.0kPa(60mmHg)。
(2)呼吸急促,紫绀,躁动不安。
(3)心动过速,心律紊乱,血压升高。
2、常见原因和处理:(1)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或气胸。
(2)弥散性缺氧:多见于N2O吸入麻醉,停止吸入N2O后应吸纯氧5-10min。
(3)肺不张:因分泌物过多或通气不足等因素引起肺容量降低所致。
应鼓励病人深吸气、咳嗽及胸部物理治疗。
大范围肺不张可表现顽固性低氧血症,胸片可见肺萎缩,应以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4)肺误吸入: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吸入物的pH值及容量,pH低于2.5,容量大于0. 4ml/kg者危险性明显增加。
;轻者对氧治疗有效,严重者应行机械通气治疗。
(5)肺梗塞:可见于血栓脱落、空气或脂肪栓塞。
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氧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
(6)肺水肿:可发生于急性左心衰或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及以PEEP行机械通气治疗。
(五)术后低血压1、临床表现:(1)收缩压比术前降低30%以上。
(2)术后出现少尿或代谢性酸中毒。
(3)出现器官灌注不足体征,如心肌缺血、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等。
2、常见原因和处理:(1)低血容量:表现为口渴、粘膜干燥、心率快及少尿。
应检查Hb及HCT以除外内出血。
对于顽固性低血压者,应监测尿量、直接动脉压、CVP或PCWP。
(2)静脉回流障碍:可发生于机械通气、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等。
(3)血管张力降低:可发生于椎管内麻醉、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也可见于应用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及复温时。
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恢复血管张力(应用血管收缩药)及病因治疗。
(六)术后高血压1、临床表现:(1)收缩压比术前升高30%以上。
(2)有高血压病史者,收缩压高于24kPa(180mmHg)或(和)舒张压高于14.7kPa(110mmHg)。
2、常见原因:(1)疼痛、躁动不安:(2)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3)颅内压升高或膀胱尿潴留;(4)高血压病患者术前停用抗高血压药。
3、处理:(1)针对病因治疗,如镇痛、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降颅压等。
一般情况下,血压中度升高可不处理;但对合并冠心病、主动脉或脑血管瘤及颅内手术者,应以药物控制血压。
(2)应用短效降压药控制血压。
常用药物有:①乌拉地尔:每次12.5-25mg静注,或2-4μg/kg.min静点。
②硝普钠:30-70μg/min静点。
③硝酸甘油:10-100μg/min静点。
④酚妥拉明:每次0.5-1mg静注,或0.3-0.5mg/min静点。
(七)心律失常1、室上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常继发于疼痛、躁动不安、发烧或低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