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微更新研究进展
“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于1949 年美国《住宅法》,旨在配合住宅政策,解住宅问题,并于1954年的《住宅法法案》(The Housing Act of 1954)中正式使用城市更新这一名词,其主要内容是针对都市里的贫民窟和颓废区进行住宅改造行动。
受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等理论影响,所以在手段上便是充满实质色彩的拆除重建、整体复新和保存维护等方式。
在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拆建的城市改造引发了尖锐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于城市的空间品质需求更加迫切,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的微更新。
在1961年,美国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在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对城市中街道、公园、老建筑、贫民区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引发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下建成的城市的质疑与批判。
书中对城市特性、城市多样化进行了介绍,并且从保持城市多样性和活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
书中直接提出了“不间断的小规模改建”微更新的理念,雅各布斯认为,大规模性的拆除建设使城市缺乏弹性,会破坏城市的多样性。
此书引发更多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城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背后的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与完整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中以系统论的观念将城市视为一个系统,运用数学逻辑对城市进行描述和分析,颠覆了以往将城市构成元素的层次等级看成树形结构的传统性认识,提出真实的城市生活远比数学模型具有超乎寻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论证了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该是半网络型。
书中认为大规模的拆建会造成城市的功能分裂,使城市文脉断裂,历史记忆丧失。
且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他主张以小规模、多样性的渐进式更新来实现人、自然和城市的和谐统一,并最早提出了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后,在城市的规划与建造中,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对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模式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注意到“人的尺度”的重要性。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闲章》中的过于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进行了批判,认为城市规划应该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这可以说城市规划行业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反思。
《马丘比丘宪章》它提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的基本关系,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有机系
统。
《马丘比丘宪章》倡导三个理念:一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尊重城市本身的系统性;二是城市规划应该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三是城市规划是多主体参与的过程。
在70年代,西方环境、经济以及石油问题引发很多学者对于发展模式的思考,学者舒马克在《小就是美的——为人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了大规模经济发展模式的缺点和局限。
提出了“人的尺度的生产方式”的论断。
小规模渐进式地微更新改造具有“人的尺度”的特点,具有灵活性,且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更容易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
同样70年代,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提出了“场所精神”概念。
书中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的概念,古罗马人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内在的精神,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作者认为的场所不是单纯的理性的一个空间地域,而是人参与其中生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相结合的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这样的整体才可以被称为场所。
“场所精神”是一个场所在体现其空间的同时,更散发其精神内涵。
人对于空间场所的感知以及在空间场所中的行为与活动产生这个场所特有的精神内涵。
微更新意味着对待城市空间更新切入点更细微,空间尺度更为微观具体化,更为关注具体问题以及社会生活需求。
深刻理解场所精神,对于微更新中人的参与、空间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82年西班牙建筑师曼拉勒斯首先提出“城市针灸术”,提倡借鉴中医学视角,借鉴中医学的针灸原理,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城市肌体有序成长,把握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找到城市肌体的关键穴位,进行小尺度渐进式的干涉,激活穴位的潜在能力,促其改造更新发展,从而对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产生积极效应来治疗城市病。
在城市微更新中,针对城市的病症,有选择性地刺激城市的一些特殊节点,治疗城市病症,由此改善城市的状况,让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概括说来,城市针灸术是将中医学中的穴位原理与城市空间理论相融合,探讨城市各组织空间的关联,发现城市穴位、刺激城市穴位、激发穴位活力并带动城市其他组织空间发展,促进区域的快速发展,达到耗最少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目的。
美国建筑师柯林·罗等在1987年出版《拼贴城市》一书中抨击了追求千篇一律的完整划一的规划方式,对乌托邦幻想破灭之后的发展提出了质疑,书中描述
西方的城市是小规模的现实化以及诸多未来目标蓝图的组合,认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从文脉中探寻规划建设的契合点和方法,即认为城市中的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地方与世界、私人与公众之间总会有冲突,主张用“城市拼贴”的方式来包容这些冲突,使城市具有不可复制性。
1989年美国建筑师奥图与洛干在他们的著作《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将城市触媒概念引入建筑学界。
城市触媒指特定的建筑元素“在城市中应有一系列有限的但可及的影响,彼此都能相互刺激,起协调作用。
”通过在城市中策略性地引进新的元素,在活化原有城市元素的同时,不对它们进行重大的、触及本质的改变。
奥图与洛干在书中强调:“城市触媒最初的作用是作用于与其相邻的城市构成元素,改变其现有元素的外在条件或者内在属性,并带动其后续发展。
”触煤理论对于城市微更新体系的指导在于城市微小的更新改变对于周围大环境是一个触发点,微小的更新改变引起周边环境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共振,促使范围更大的区域性联动发展,那么微更新就变成一个可持续的动态过程,如此有利于城市多元化发展。
美国的建筑学博士乔恩·朗,在2008年出版的《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一书中提到通过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要素来催化地区发展潜力,认为“渐进式城市设计”和“插入式城市设计”能够逐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