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2期(总第26期)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潘 攀 提要 文章简要描写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着重分析了泛化的特点及原因。
文章认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普遍遵循亲密和尊敬两条基本原则;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结构上大都带有泛化的形式标记;泛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传统的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郭继懋(1995)、李思敬(1996)、崔希亮(1996)等先生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研究中也都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均未作专门、深入的描写分析。
本文拟在学者们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泛化的表现、特点及原因等方面较全面地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一 泛化的表现据我们调查,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语主要有16个。
这些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因对象、场合、欲求等的不同,表现为众多的变体。
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称 呼 对 象变 体(~)爷敬称祖父辈且年纪与祖父相当的男性甲:爷爷、姓+爷爷、姓+大爷;乙:大爷、老大爷、老爷爷;丙: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爷爷(~)奶奶敬称祖母辈且年纪与祖母相当的已婚女性甲:奶奶、夫姓+奶奶、本姓+奶奶①;乙:老奶奶;丙: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奶奶(~)伯敬称父亲辈且年纪比父亲大的男性甲:伯伯、姓+伯伯、姓+伯、姓+大伯;乙:老伯、大伯;丙:伯父(~)叔敬称父亲辈且年纪比父亲小的男性甲:叔叔、姓+叔叔、姓+叔、姓+大叔;乙:老叔、大叔;丙: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叔;丁:职业类名+叔叔伯母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伯母(~)妈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甲:大妈;乙:本姓+大妈;丙:本姓+妈、本姓+妈妈②(~)娘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甲:大娘;乙:本姓+大娘③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称 呼 对 象变 体(~)婶(儿)敬称母亲辈且年纪比母亲小的已婚女性甲:大婶(儿);乙:夫姓+婶(儿)、夫姓+大婶(儿);丙: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大)婶(儿)(~)姨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母亲相当的女性甲:阿姨;乙:本姓+姨、本姓+阿姨(~)哥 兄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 相当的男性甲:大哥、老兄、仁兄;乙:姓+哥 兄、名+哥 兄;丙:大哥哥;丁:哥们儿(~)嫂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 相当的已婚女性甲:大嫂;乙:夫姓+嫂、夫姓+大嫂(~)姐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 相当的女性甲:大姐;乙:大姐姐;丙:本姓+大姐、本姓+姐、名+姐;丁:姐们儿(~)兄弟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小的男性甲:兄弟、兄弟们;乙:小兄弟;丙:姓+兄弟、姓+家+兄弟(~)弟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小的男性甲:贤弟;乙:老弟、小老弟;丙:姓+老弟;丁:小弟弟(~)妹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小的女性甲:妹子、大妹子;乙:本姓+家+大妹子;丙:小妹妹(~)姑娘④称呼晚一辈 二辈青少年女性甲:姑娘;乙:小姑娘;丙:姓+姑娘合计 16 74二 泛化的特点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并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具有选择性。
汉语亲属称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内部称谓语多,彼此区别精细,关系复杂,据刘超班先生的研究,汉语现代标准亲属称谓语共363个,其中父系245个,母系65个,妻系44个,夫系9个。
⑤但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较为定型的只有前表所列的16个。
在众多的亲属称谓语中,哪些泛化,哪些不泛化,主要依据亲密和尊敬两条基本原则进行选择。
(1)亲密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差别,其基本差序为直系亲于旁系,父系亲于母系、妻系、夫系。
交际中,言语主体运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的主要欲求之一是通过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以表达亲近之意,因而在选择称谓语时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亲属称谓系统中关系最亲近的称谓语。
这一交际心理排除了第一旁系以外的所有旁系亲属称谓语和妻系、夫系所有称谓语及母系的绝大部分称谓语。
前表16个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中,除“(~)姨”是母系亲属称谓语外,其他15个全部为父系亲属称谓语,其中“(~)爷、(~)奶奶、(~)妈、(~)娘”4个还重属直系亲属称谓语。
正因为如此,所以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及其变体在实际交际中均表示强烈的亲近意义。
(2)尊敬原则。
如果说亲密原则所支配的是亲属称谓系统不同系别间横向选择的话,那么尊敬原则支配的则是一系别中的纵向选择。
依据亲密原则所选择的直系、父系和第一旁系三个系别的亲属称谓语其数量仍然不少,仅仅父系就有245个。
在直系、父系和第一旁系众多的称谓语中,哪些泛化、哪些不泛化主要依据尊敬原则。
这一原则考虑的主要是言语主体与被称呼对象的辈份和年龄关系。
就辈份看,不同辈份中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泛化,而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一般不泛化。
前表16个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其中10个(爷、奶奶、伯、叔、伯母、婶(儿)、妈、娘、姨、姑娘)是晚辈对长辈的,其余6个是同辈的,没有一个是长辈对晚辈的。
就年龄看,同辈称谓语中,年幼对年长的称谓语泛化,而年长对年幼的一般不泛化。
前表6个泛化的同辈亲属称谓语,其中3个(哥 兄、嫂、姐)是年幼对年长的,另外3个(兄弟、弟、妹)是年长对年幼的。
从表面数量上看是年幼对年长与年长对年幼两种称谓语平分秋色,但在实际交际中3个年长对年幼的称谓语主要用于从儿、从孙称谓。
如“小弟弟、小妹妹”通常用为成年的言语主体将自己降低一个或两个辈份称呼少年儿童交际对象。
由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主要是将交际对象当作长辈或同辈年长的亲属来称呼,因而泛化的亲属称谓语普遍都表示明显的尊敬意义。
亲属称谓语泛化的选择除受亲密和尊敬原则的制约外,还受诸如民族心理、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1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为适应称呼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交际的不同场合,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众多的称谓变体。
这些变体在交际中一方面各有自己适应的对象和场合,另一方面称呼同一对象在变体的选择上又有很大的灵活性。
前者如“(~)爷”的7个变体,甲组主要用于称呼熟识对象,乙组主要用于称呼非熟识对象,丙组主要用于年老的言语主体称呼熟识的同辈且多为街坊邻里的男性对象。
后者如一个成年的言语主体称呼一个熟识的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 相当的已婚女性对象,可根据对象特点和交际场合等情况在“(~)姐”的甲组、丙组,“(~)嫂”的甲组、乙组中自由选择,也可采用从儿或从孙称谓形式在“(~)奶奶”“(~)妈”“(~)婶(儿)”的甲、乙、丙组中选择。
交际中制约各变体适用范围和言语主体对变体选择的因素相当复杂,涉及言语主体与被称呼对象的关系,如熟识不熟识、是不是街坊邻里、感情距离远近;称呼方式,如对称还是叙称、从儿从孙称谓还是普通称谓;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如已婚还是未婚;言语主体的特点,如成年还是未成年;交际场合的特点,如正式庄重还是非正式庄重等诸多方面。
(各变体运用的条件及规则将另有专文讨论。
)31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各变体结构上大多都带有泛化标记成分。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与非泛化主要是意义上看其指称对象是否是亲属成员,而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意义上的差别在绝大多数泛化的变体中都有相应的形式标记成分加以区分。
前表74个变体中,不带泛化标记成分的只有“爷爷、奶奶、伯伯、伯父、伯母、叔叔、姑娘”7个,仅占914%,其余90%以上结构上都带有泛化标记。
如“(~)爷”中“姓+爷爷、大爷、老大爷、老爷爷、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爷爷”等变体的“姓、大、老、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等都是泛化标记成分。
泛化标记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专门的泛化标记,只有“老、大、小、他 她”4个,二是被称呼对象的姓(女性对象包括本姓和夫姓)和名,三是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
这些泛化标记的主要作用是区分亲属称谓语与非亲属称谓语,即亲属称谓语前一旦带上这些泛化标记就一律泛化为非亲属称谓语。
41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运用就社会成员整体看,具有地域性和阶层性倾向;就社会成员个体看,具有阶段性和条件性倾向。
一般说来,农村地区的泛化比城镇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的泛化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普遍。
如在乡村向非熟识对象问路,通常是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称呼对方,即使是城镇居民来到乡村也是如此。
相反,在城镇向非熟识对象问路,一般是用“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通用的社会称谓语称呼对方(少年、儿童言语主体例外),即使是农村居民来到城镇也是如此(通常用“同志、师傅、老师傅”)。
一个社会成员在他整个生活历程中,不同阶段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前期社会化过程中,即儿童、少年阶段的社会交际中主要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而进入成年之后,社会称谓语的运用日趋多样化,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因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相对减少。
如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或对上级领导、自己的服务对象等不适合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环境或对象时,一般都选用其他的社会称谓语。
51在实际交际中,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很多都有从儿、从孙的称呼方式。
用于从儿、从孙称谓的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形式上有专门式和借用式两种。
前表各变体中“说话人之子女 孙之名+他 她+亲属称谓语”构成的称谓语都是用作从儿、从孙称谓的专门称谓语。
言语主体降低自己一个或两个辈份比照其子女 孙的口吻临时借用的各种变体都属借用式。
如年老的言语主体比照其孙借用“小弟弟”称呼非熟识的少年、儿童,年老的言语主体比照其子女借用“大姐”或“姓+大姐”称呼中青年女性等均属此种。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言语主体通过降低自己的辈份以表达对对方尊敬和亲近之意。
三 泛化的原因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11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五伦为本位的家与国“同构”。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和经营单位,而且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文化中以五伦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规范维系着国与家的秩序,并规范人们的行为。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五伦之中,父子、夫妇、昆弟三伦属于家庭,其余二伦由家庭三伦扩展而来。
上下关系由父子一伦扩展为君臣一伦,左右关系、前后关系由夫妇、昆弟二伦衍为朋友一伦,其他一些群体关系都以五伦为基础延伸为各种上下关系、左右关系、前后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均以“亲亲”之情为纽带:“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中庸》)这种社会结构和文化,使国家政治伦理化,社会组织畸形萎缩,家庭畸形发展,家庭执行着国家的职能,个人直接赖以生存的群体是家庭而不是社会,因而个人长期为家庭观念所束缚,把社会当作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