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现在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的时代是()A.夏代B.商代C.周代D.新石器时代2. 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又、及、取、行B.犬、下、益、伐C.口、甘、莫、菽D.目、耳、嵩、嶺3.下列各组形声字中声符都相同的一组是()A. 濉J、銅、鐵 B. 馮、凋、凌、冰C.祖、福、祁、視D. 條、倏、脩、修4.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5.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C.夕、末、刃、及D.未、又、曰、目6.“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A.先禮后兵B.窮兵黷武C.短兵相接D.兵不厭詐7.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8.在“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句中,“股”的词义发展为今义,它的词义范围的变化属于()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9.《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其中“狐狸”属于()A.联绵词B.单纯词C.合成词D.词组10.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A.無乃爾是過與?B.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C.是社稷之臣也。
D.客果有能也。
11.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A.作主语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D.作定语12.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C.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D.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
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13.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許子奚爲不自織?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14.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A.所殺大臣,多吕后力。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C.諾,恣君之所使之。
D.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
15、下列复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并列B.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王——递进C.由也兼人,故退之——条件D.虽悔之,亦无及己——选择16、下列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郑人军.其郊必不诫。
C.左右欲刃.相如。
D.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17、下列各句中的“直”字用的是本意的一项是()A.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C.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D.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18、古书中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童音进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A.异体字B.通假字C.古今字D.同源字19、下列各项中的“而”字属于并列关系的是()A.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B.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D.任重而道远。
20、下列各项中的“则”字属于条件关系的是A.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B.治则治矣,未可以战也。
C.年十岁,则诵古文。
D.入者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A.纷缊B.愤懑C.匍匐D.薛荔E.囫囵2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A.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憐:可憐] B.子爲父死亡所恨。
[恨:遗憾]C.下流多謗議。
[謗: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
[丈夫:女子的配偶]E.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憤:愤怒]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第一人称代词的有()A、朕.在位七十載,B、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C、今女.下民,或敢侮予D、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E、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2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有()A、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C、(云)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D、吾是以务全.之也。
E、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
25、下列各句中含有宾语前置现象的有()A、君死安归?B、治国最奚患?C、吾敢谁怨乎?D、楚君之惠,未之敢望。
E、“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三、填空题(本题每空1分,共10分)1、流传较广的汉字起源的学说有结绳说、、。
2、汉字产生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一是来自于记号。
3、在古文阶段,主要字体有、金文、六国古文、、等。
4、在各种语言的要素中,的稳定性最强。
5、按有无结构能力,可以把词分为两大类:一是的,一是的。
6、,是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
四、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
(2)夸父与日逐走..。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5)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夸父与..日逐走。
(2)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5)是其.果有遭乎?五、简答题(本大共20分)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7分)(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2、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7分)(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3、根据以下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3)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
(4)冯唐已老听吹嘘..。
六、古文标点并翻译(10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孫叔敖爲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来弔。
孫叔敖正衣冠而出見之。
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
人盡来贺,子獨後来弔,豈有説乎?”父曰:“有説。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教。
”父日:“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副词,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副词。
(8分)1.楚王不知臣不肖2.人盡来賀3.子獨後来弔4.官益大而心益小(二)翻译“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後来弔,孫叔敖正衣.冠.而出見之”这两句话,并说明其中“衣”、“冠”的用法。
(6分(三)根据文中老父的说法,请用现代汉语阐述“身貴”、“位高”、“禄厚’’之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6分)答题卡1、、2、3、、、4、5、、6、四、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1)胜.:(2)逐走..:(3)堙.:(4)陋.:(5)文首..:喙.: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父与..。
(2)以.举.(3)以.(4)故.(5)其.五、简答题(本大共20分)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7分)2、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7分)3、根据以下例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六、古文标点并翻译(10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一)找出下列句中的副词,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副词。
(8分)1、2、3、4、(二)(6分)(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