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专题三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备考预测】
学科任务
描述与 分类
解释与 论证
预测与 选择
辨析与 评价
学科内容
评价情境
典题之鉴
多种分配方式、初次分配和再 社会生活中的收入分配方式改革、国
分配、效率与公平、财政收入 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调整等情境
的来源、我国的税种
2015·山东卷25 2014·四川卷4 2018·江苏卷10
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 举例 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值税;按要素分
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 配获得的收入
会福利、社会救助等
“三看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一看分配的领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再分配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三看分配的方式:初次分配主要是对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再分配主要是通过 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税收调整等方式进行。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营、外企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
个体劳动者的收入
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利息、私营 性;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
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
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
要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2.收入分配公平 (1)原因(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角度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效率与公平的 关系角度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 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分配与消费角度
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 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提示 1. ①× 按劳分配仍然是我国农村分配的主要方式。 ②× 我国农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体所有制,所以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 于按劳分配,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2.①× 应该是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②× 收入分配公平,是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而不是平均分配或没有差距,这 样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①× 应该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权分置” (1)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保护农 民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 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2)“三权分置”使得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取按要素 分配收入,使得收入分配方式多样化。
5.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与国家宏观政策
收入差距的表现 区域收入差距,主要指东西部收入差距
统筹区域发展
国家宏观政策
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指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加强对垄断行业改革
城乡收入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财政对保障人民生活的支出力 度,由“国富”向“民富”转变
济发展 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 初次分配 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
酬同步提高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 再分配 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 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A.④①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
解析 收入影响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因此,工资
收入提高,消费需求会增加,市场的销量也会增加,进而企业会扩大生产,这时对
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就业也会增加,所以按所示方向能实现这一良性循环的序
号是③②④①。
答案 C
解后反思 收入、消费、生产、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促进 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的增加是促进就业的基础;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 费需求增加。四者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素 分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 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
与分配
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
配
按土地
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
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
提醒:按劳分配一定是在公有制范围内进行的,但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并不都是按 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按资本、技术、管理要素分配同样属于按要素分配,福利是 一种平均分配方式。 提醒: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但二者收入都是劳动收入。
坚持完善我国分配制度、财政 国家实施的有关分配政策、积极财政 2017·全国Ⅰ卷16
作用、税收作用
政策;各地进行分配改革的案例等 2019·全国Ⅱ卷13
提供具体的分配方式或收入方式、某 不同分配方式的影响、财政政
一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变化、税收政策 策或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
的出台 分配方式的判断、分配政策的
(4)经营性收入: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
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图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2)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主体
主要是企业
政府
范围
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
全社会
手段
市场机制
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个人所得 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
1.①(典型示例)按土地要素贡献分配成为农村分配的主要方式。( ) (2016·浙江卷,25D)
②(预测误肢)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经营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农民转让土地 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 2.①(典型示例)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要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 )
(2014·广东卷,26④) ②(预测误肢)收入分配公平是指收入分配没有差距。( )
技成果转化中起引导、监管作用,不起基础作用,④不选。
答案 A
解后反思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相联系的, 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制度中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要素分配是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考点二 收入分配公平 2.(科学精神、政治认同)某市政府在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时提出:形成市场化机制
平“语”近人 “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1)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 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 (2)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 (3)发挥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 质基础。 (4)调节财政收支关系,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 (5)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
和效率导向的初次分配格局,在保护劳动所得方面,应通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 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实际工资指导劳动力配置作用,以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下列选项的序 号按所示方向能实现这一良性循环的是( )
注:推导从上图左上角“工资收入提高”开始
①劳动就业增加 ②市场销量增加 ③消费需求增加 ④劳动力需求增加
②×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表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 政对低收入者的补助标准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表现。 4.①× 股权激励方式是按要素分配的体现,并没有改变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 按劳分配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说法是正确的,按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 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3.正确理解和判断居民收入的构成
(1)工资性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 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 (2)财产性收入:即家庭凭借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 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 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3)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 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 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实施意见》指出,将科技人员享受成果转化收益的比例调高到70%以上,以进 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争多出成果、 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上述政策有利于( )
①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②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③进一步落实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④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基础作
3.①(典型示例)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 ) (2014·广东卷,26①)
②(预测误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表现。( ) 4.①(典型示例)各类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方式,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
(2016·天津卷,6A) ②(预测误肢)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按要素分配是与非公有制经济 相适应的。( )
热点考向 结合“三权分置”,考查分配制度的知识和考生科学精神、政治认同
素养
1.(科学精神)某村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迎来了第一个西瓜基地,一块块破碎的“巴 掌地”被连绵起伏的现代化大棚取而代之,农民也有了像地租、工资等更多元化 的收入来源。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土地流转是激活土地要素活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土地所有权在土 地向专业公司流转后仍归每户村民所有 ③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所获地租收 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④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使市场有效发挥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