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教案备课人:张健 2015/9/4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考纲要求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4.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考查重点)。
二、高考考情与预测1、高考考情(见学案“高考回眸”)2、命题规律及趋势本框题是近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突出考查对知识变通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从考查方式上看,多贴近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方针措施或选取典型图表材料,切口灵活多变。
从知识上看,重点把握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相关知识。
效率与公平这一考点是现实性极强的一个考点,也一直是高考的核心考点。
且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通常会以社会现实问题为背景设置相关试题,如结合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增加等考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考生在备考时可以结合其他知识进行分析,在2016年的复习备考中,除了细化把握本考点知识外,还要注意与财政、税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知识的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密切关注以下时政热点:国家与地方有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最新举措,财政与税收政策调整,新一轮援疆,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等。
考点1: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点拨:(1)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不等于平均。
(2)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借收入分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
兼顾社会公平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绝对平均主义,二是收入差距悬殊。
(2)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新教材修订)(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新教材修订较多)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新教材修订)(提高两个比重的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提高两个比重的具体措施: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新教材修订)点拨:正确理解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
按三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三是企业或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再分配(国家参与),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后(基础上),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满足社会消费和福利事业的需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怎样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和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
试题中一般是指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再分配——一般是通过财政和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的。
试题中常用补贴、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等。
考点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点拨:1.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共同富裕2.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有利于缩小差距;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误区)。
(1)按劳分配既体现了公平的要求,也体现了效率要求。
(2)按生产要素分配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体现了效率要求;同时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益分配过程中要遵守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原则,这又体现了公平要求。
3.区分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分配政策。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原则:兼顾效率和公平。
(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分配政策: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倡导先富帮后富,同时要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扩中、提低、调高、取非;)。
4.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1)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
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2)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
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
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兼顾效率与公平,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高考回眸:1.[2012·江苏卷] 如下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B[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分配政策。
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实际上就是要减少低收入人数,增加中等收入人数,因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增加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②③应选。
①错在“各阶层收入”上。
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题意无关,④不选。
2.[2012·课标全国卷] 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
这一举措()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解析] 本题考查促进社会公平及统筹城乡发展的知识。
该市采取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使外来人员可以和本市市民享受到同等的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这一举措不会消除收入再分配差距,也不会减少城市管理支出,②④说法错误。
3.[2012·天津卷] 下图是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以及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的柱形图。
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 A.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B.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C.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D.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C[解析] 本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点。
材料中扶贫标准不断提高以及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不断增加,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故选答案C。
4. (2012年浙江文综)2011年,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后,又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如月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最高标准都由原先的5 000元提高到20 000元。
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A.促进分配公平,达到财政收支平衡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C.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D.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解析:C本题考查效率与公平、国家的宏观调控。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少中低收入者税负,增加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C项符合题意。
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利于促进分配公平,但不一定能够达到财政收支平衡,也不一定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A、B两项说法不正确。
上述措施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但对企业转型升级不一定起到推动作用,D项说法不正确。
5.(2 011高考江苏卷)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 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
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
该图表明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效率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