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史名词解释

地史名词解释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

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理论划分的构造单元之一,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

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状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部位最厚,宽以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晚期出现的,由多门类,低等,无骨骼的印痕化石组成的动物群称之为裸露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

包括:海绵类(毛森海绵)、海腮纲(伦吉虫)、环节动物(狄氏虫)、蠕虫类(皱节虫)、水母类(环轮水母)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生物。

小壳动物群(小壳化石):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笔名相(黑色笔石页岩相):笔石多营漂浮生活,分布广。

出现在还原条件的较深海、滞流海。

化石丰富,保存完整,黑色笔石页岩相。

壳相(底栖相):在滨海、浅海带,底栖(介壳)生物十分发育,与浅水沉积物一起形成壳相。

以碳酸盐为主时称为介壳灰岩相(珊瑚礁灰岩相)在滨岸带可形成介壳滩。

珊瑚、苔藓虫、层孔虫等可形成生物礁或生物滩。

混合相在浅海区,浮游生物死后下沉澄江动物群: 寒武纪早期(筇竹寺期,530Ma), 继小壳动物群(梅树村期, 542Ma)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水母、节肢、鳃叶、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至2005年已描述160属, 187多种。

最早发现于云南澄江(张文堂, 侯先光, 1985), 寄主地层为下寒武统筇竹寺阶,其沉积环境为正常-风暴浪基面之间.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科学发现之一。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地球岩石圈、水圈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的耦合关系;地层层序律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化石层序律: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各不相同,可以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同一时代;相对比定律:也成相律或瓦尔特定律,指只有在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相:是形成于特定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陆隆: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低峡谷顺大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因坡度变缓而迅速形成扇状浊积岩堆积—海底扇这种海底地形成为陆隆;复理石:地史上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和其它沉积岩类型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复理石;深海软泥:海洋中把生物残骸含量大于30%的洋底沉积物称为深海软泥;海退:当沉积盆地内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海水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划分:这种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岩性、化石、不整合面)把地层剖面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层面构造:指出现在沉积岩石层面上的构造,有的与沉积物同时形成;如波痕;泻湖:具砂垻的滨海地区,在砂垻与海岸之间则为泻湖;暴露标志:有些层面的构造如动物的爬痕、足迹、泥裂、雨痕等,都形成于沉积作用停止之后,并且多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砂垻:波浪作用强烈的滨海带,由于海浪和风暴浪的作用,水动力条件较强,面临开阔的大洋则形成海滩砂沉积,也有些海岸地带具有露出高潮面的平行海岸的狭长砂体构成砂垻;海侵:海水范围扩大,海岸线推进到原来的陆地内即发生了海侵;海进序列:由于海水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地向陆地“侵入”所造成的沉积称为海进序列;沉积旋回:当海进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进积:海退时会造成岩相带向海方向的海退式迁移;退积:海进时在滨海地带,特别是在沉积物底面坡度较大的地方会发生岩相带向陆方向的海侵式迁移;A式俯冲:喜马拉雅山系中古洋壳板块全部消失,两个大陆板块直接碰撞,继续俯冲的陆壳板块内产生一系列逆冲断层,并导致硅铝壳明显增厚;B式俯冲:与洋中脊的洋壳增生相对立,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海沟带则是发生洋壳俯冲和消减的场所,这种俯冲称为B式俯冲;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地台:大陆上自然形成以后未再遭受强烈褶皱的稳定区地槽:地壳上的槽型凹陷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南丹型:“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

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补偿与非补偿盆地基盘沉降速度=沉积速率的情况下,称为补偿,这时水体深度保持不变,岩性、岩相保持稳定,沉积厚度=沉降幅度。

非补偿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这时盆地水体加深。

地台;槽台论者认为地台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强烈褶皱的结晶基底,由较老的(8-6亿年以前)复杂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厚度较薄,未经变质,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构造变动较弱的沉积盖层组成。

组与阶“组”是岩石地层单位。

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

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

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阶是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指在一个形成的地层,它比统低一级,比“亚阶”或时带高一级。

阶的界面必须是等时的。

组与阶的界线可以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前者是穿越后者的,我国的阶大多数是在组的基础上,经区域性生物地层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常常一名两用,如长兴组和长兴阶,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长兴组与大隆组常为压盖或相变关系,但长兴阶有时就包含了两个组在内。

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强调等时性。

低水位体系域、;在两拐点之间最大海平面下降及其后缓慢上升时期的沉积序列海侵体系域:海平面迅速上升时期,从低水位体系域之上的最初海泛面开始,内部出现一系列海侵事件为特征,顶部出现最大海侵面高水位体系域:全球海平面的高水位期沉积下来的体系域潮坪:在潮汐作用为主的平坦泥沙质滨海地带形成潮坪沉积,其沉积物组分视陆源碎屑供应的多少而定沉积组合:又称沉积建造,它反映的是沉积作用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

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史发展阶段(构造演化),其沉积过程能够反映主要构造环境的,在成因上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的共生综合体。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的牵引流沉积作用、重力流;水中含有大量弥散沉积物的高密度重力流沉积作用固定轮:大陆和海洋自形成以来外形轮廓和地理位置基本未变活动论:第十中的海洋和大陆无论是相互间或与古地磁极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的位移生物礁:由造礁生物原地生长建立起来的水下隆起,沉积厚度比相邻地区大,具有完整的生物骨架,形成深度从海水表面到水深200米以下,有些地区可延伸到深达500米。

早期生物演化的7大事件7澄江动物群:Cm1,筇竹寺阶, 5.32亿年,生物大爆发;6小壳化石:Cm1早期(梅树村阶,5.42亿年);5裸露动物群:Z(6.3亿年);4真核生物:美国贝克泉组,13-14亿年;3真核生物?:加拿大甘弗林组, 19.5-20亿年;2原核生物:丰富:南非特兰斯瓦群:23亿年;出现:澳大利亚无花果树群,34—35亿;1化学化石:格陵兰,38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过程:地层逐渐增厚,分布范围的逐步扩大,构造的叠加使地壳厚度剧增;壳熔花岗岩的大量出现,不仅使地壳增厚,而且使其分布面积向周边扩张;变质作用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和均一化;沉积作用可使硅铝陆壳加厚与扩大;总之,地壳增生是太古宙不同地质事件叠加的结果,华北太古宙的演化是一部硅铝壳(古陆)逐步增厚和扩大的历史。

太古代末期,华北地区形成的初具规模硅铝壳(华北地台的雏形),华北陆核。

陆核的概念:太古宙末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硅铝质刚性块体。

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中、晚寒武世—有浮游球接子类。

晚寒武世:头鞍前边缘窄,尾板宽大,尾刺发育。

中寒武世:以褶夹虫目为主(头鞍截锥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早寒武世: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分节多)Pz2地史主要特征生物界史,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

沉积史,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构造史,属加里东构造阶段,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

Mz最主要的地史特征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

K末生物大绝灭事件。

沉积史:陆相沉积,气候温暖,成煤时期。

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剧烈,发生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