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貌图的判读一、专题讲解1.地貌景观与等高线图的判读2.河流地貌的判读(1)判断河流的上中下游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支流汇入多,到中下游支流逐渐减少,且因地势变缓,流速逐渐降低。
如图中A处河段为上游,B处河段为中游,C处河段为下游。
(2)判断河段及主要的流水作用类型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中游以流水的搬运作用为主,也有侵蚀和沉积作用;河流下游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也有侵蚀和搬运作用。
如图中河流上游的A—A′处,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中游的B—B′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下游的C—C′处主要是堆积作用。
(3)判断河谷形态①图中河流上游的A—A′处,河谷横剖面呈“V”型。
②图中河流中游的B—B′处,河谷呈槽型,此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加弯曲。
③图中河流下游的C—C′处,河谷更加开阔,河道两岸为冲积平原。
(4)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貌类型,为人类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②河流的堆积地貌发育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人类的农耕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河流的中下游两岸多是人口、城市密集分布、经济发达地区。
③河流的凸岸泥沙淤积,有利于金属矿产资源富集。
二、同步训练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有(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思维探究][答案] 1.C 2.B 3.B流水的侧向侵蚀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和后退,尤其是在平原地区,这种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
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河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凹岸的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主要原因是凹岸一侧的( )A.水量大,流速快B.岩土层相对松软C.地转偏向力较大D.河床的坡度较小答案 A解析流水流经弯曲河道,凹岸地区受流水惯性的影响,流速快,水量大,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A项正确;两侧岩层性质没有差别,B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对于河流两岸的影响差别不大,且河曲地区主要受水流冲刷作用影响,C项错误;河床坡度在河曲地区,凹岸较大,D项错误。
5.根据以上原理,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①③ D.③②①答案 B解析河流在弯曲处,受惯性影响,凹岸受侵蚀严重,最终导致河流由弯曲变为平直河道,随着弯曲处水流流量减少,弯曲部位与河道分离,形成湖泊,所以平原河道自然演化过程为①③②,故选B项。
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
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段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两项错误。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C解析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流水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流水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故C项正确。
读图文材料,回答8~9题。
8.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位于同一河谷地区,年降水量和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基本不影响地貌,故排除A、B、C三项;组成三地地貌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和砂岩岩性相对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故D项正确。
9.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处古河床沉积物,这说明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两处堆积物不是连续性的,故排除B、D两项;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从而形成不同高度的两处河床沉积物裸露,故A项正确,C项错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图为黄河流域四处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A. 甲地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陡峻峡谷B. 乙地地势低平,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深厚土层C. 丙地河水湍急,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下游移动D. 丁地河网密布,流水沉积作用强形成冲积扇11.黄河A. 源头的水量补给以季节性积雪融水为主B. 上游参与海陆间水循环C. 中游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易发生凌汛现象D. 下游水量稳定航运发达【答案】10.A 11.B【解析】10.甲地位于黄河上游,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陡峻峡谷,A正确。
乙地地势低平,为河套平原,是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B错误。
丙地河水湍急,因为壶口处在南北走向的峡谷中,河水从北向南流,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上游移动,C错误。
丁地河流稀少,流水沉积作用强形成河口三角洲,D错误。
11.黄河源头的水量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A错误。
上游参与海陆间水循环,B 正确。
黄河发生凌汛现象的河段主要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即上游和下游河段,C错误。
下游是地上河,航运不发达,D错误。
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有一些奇怪的柱子,这些柱子顶部有一块巨石,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祭祀场景(如图)。
这就是自然奇观—“粘土塔”。
完成12-13题。
12.关于“粘土塔”景观岩层形成主要地质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 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B. 流水携带泥沙固结形成C. 大规模的岩浆喷出冷却形成D. 风力携带泥沙沉积13.当地有利于“粘土塔”长期保存的条件是A. 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B. 顶部巨石,阻挡雨水侵蚀C.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D. 植被茂盛,阻挡风力侵蚀【答案】12.A 13.B【解析】12.由图文材料可知,该粘土塔岩层中含有粘土和石块,应该是在冰川搬运、堆积形成的冰碛土,巨石为它们下方的冰碛土阻挡了雨水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土壤被侵蚀殆尽,形成这种奇特的地貌。
A正确。
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形成的岩层往往颗粒较均匀,BD错误。
岩浆喷出冷却形成的岩层有气孔C 错误。
13.巨石为它们下方的冰碛土阻挡了雨水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土壤被侵蚀殆尽,形成这种奇特的地貌,B正确。
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不会只留下一根柱状岩层,A错误。
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气候较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小,CD错误。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某国家部分领土示意图;图2是甲河中上游某测站的径流量分配图.材料二: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山谷的挡水体统称为堰塞体.图示山区有众多堰塞湖分布,近几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堰塞湖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图3为堰塞湖示意图.(1)与40°S南侧相比,描述北侧聚落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评价甲河中上游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并说明理由.(3)推断图示山区中堰塞湖迅速消失可能的自然原因.解析:(1)由图甲我们可以看出北部聚落密度大,等级高.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该处是南美洲西海岸,北面纬度低气候温暖,沿海地形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有交通线通过,经济发达等.(2)评价要分析出有利有弊.从题中我们可知该地落差大,5、6、7、8等月份径流量大,所以水能丰富;但是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灾害多发,建坝条件差,同时我们可以从表中得出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不利于水能的季节性开发.(3)由材料二我们可知要从地质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分析.结合当地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地震导致地下裂缝多裂隙,湖水下渗外流;火山灰覆盖;受滑坡、泥石流填埋;气候变暖冰川退化,蒸发加大;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加,湖水位抬高,冲破堰体,湖水外流;气候变暖冰渍堰体融化,湖水外流等.答案:(1)差异:北部聚落多(密度大);等级高(规模大).原因:北部气候温暖;地形平坦开阔;矿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发达(工农业发达)等(2)有利:水能丰富;理由:落差大,流速快;降水多,年径流量大.不利:建坝地质条件差;水能季节变化大难开发;理由: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质灾害;降水季节变化大,故径流量季节变化大.(3)地震导致地下裂缝多裂隙,湖水下渗外流;火山灰覆盖;受滑坡、泥石流填埋;气候变暖冰川退化,蒸发加大;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加,湖水位抬高,冲破堰体,湖水外流;气候变暖冰渍堰体融化,湖水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