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江苏省淮安中学2007届高三政治备课组长杨步銮选择题是高考政治试题中一种稳定的题型,因其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
因而能有效地发挥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分析、辨析等方面的能力。
考生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往往决定最后总分的高低。
多年的事实证明,许多考生因为缺乏必要的解题技巧,结果导致同样基础的考生在选择题上得分相差近十分。
为此,必须认真领会和把握选择题操作要领和考场策略。
一、了解选择题不选肢所采用的干扰方法近几年来,政治高考中常见的干扰肢设置方法有:张冠李戴法,偷梁换柱法,以偏概全法,因果倒置法,答非所问法,正逆颠倒法。
鱼目混珠法等等二、选择题现场操作要领第一,认真读题,注意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如“范围关键词”:体现的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政治学道理等。
“内容关键词”:如措施、制度等。
“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启示等。
第二,仔细审题,把握几个原则1、直接性原则:最能直接表达或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入选,间接说明或引申意义(亦称二级引申)的题肢一般情况下均不入选。
2、整体性原则:能从整体上全面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入选,只能说明题干局部意思的题肢不选。
(组合式选择题或不定项选择题例外)3、根本性原则:能从根本上回答或最为深刻地回答题干提出的问题,该选肢入选。
只能从相对肤浅的层面上回答题干的问题,是题干意思的同义反复,该选肢不选。
4、逻辑性原则:注意题肢表述的逻辑性,如必要条件的不能当成是充要条件。
因此,如果见到题肢中的“只要……就……”“只有……才……”,你就要仔细的阅读,慎重地选择,否则一不小心,你就能后悔终身。
当然,有些选择题,不能机械套用某一原则,而要灵活运用几项原则才可解决问题。
第三,运用技巧,掌握解题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最直接的解答方法有两种。
1、排误法。
即首先直接排除题肢中的错误观点。
2、用选项反套材料,材料中能找到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则选。
关于排误法,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十个原则:1、表述错误者不选;这类题目往往通过设置一两个表述有错误的题肢来干扰,在解答时可以运用排除法直接排除错误选肢。
【例题】“不登高山,不知天地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的意识具有独立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2003年高考政治第13题。
正确答案是D肢。
要求考生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B表述都有错误,应该舍去。
【例题】某市人大通过决议,今后召开市人大全体会议及其常委会议时,为普通市民设旁听席。
这表明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直接行使权力的机关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趋完善,充分体现我国的国体C.旁听市民已成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D.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全民的民主这是我们周周练(二)的4题。
正确答案是B。
ACD表述都有错误。
A肢采用偷梁换柱法,D肢采用鱼目混珠法2、正误混杂者不选;这类题目往往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在组合中往往包含一、两个错误选项。
即正误混杂。
【例题】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根据这一精神,受国家保护的个人收入有①存款利息②股票收益③工资收入④传销收入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这是2003年高考政治第3题,正确答案是C。
很显然传销收入是非法收入,不受国家保护。
因此含有④的A、B、D都不选。
(鱼目混珠法)3、范围不符的不选;这类选择题通常有特殊的规定性,而干扰肢往往是正确的表述,但不符合题干规定的范围。
解答时要求考生必须注意题干规定的范围。
否则就会失误。
【例题】当前,各地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但不少地方的城镇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和长远打算,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经常发生,产生不少矛盾,造成资源的浪费。
从哲学思维方法上看,这些城镇建设的决策者们违背了A、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道理B、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C、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D、用联系和发座的观点看问题本题干的规定性是“从哲学思维方法上看”,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只有C 肢符合要求。
类似的还有这样的规定性,如“从经济学上看”、“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依据是”“政治意义是”等等。
4、以偏概全的不选;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
【例题】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到农村承包土地,种果树,开鱼塘,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这表明A、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B、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C、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D、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政治第30题,正确答案是A、C肢,B、D肢就是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
众所周知,广大农村确实需要劳动力,有不少就业的机会,但这并不能表明农村就业机会比城市还多,也不能得出因为有少数城市下岗职工到农村就业,城乡差别就不复存在,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以偏概全法)5、间接联系者不选;这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义的最直接的题肢。
二级延伸的、间接联系的不选。
【例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A、事物变化发展的道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道理C、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D、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该题应选C。
B肢虽然也能说明问题但相对C来说,不够直接。
容易误选。
6、肢干不符者不选;这类题目有两种情况:一是通常是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
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
二是往往以相关的知识或相近的时事作干扰题肢,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
【例题】著名科学家所带领的课题组,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A、黄昆B、蒋锡燮C、王选D、袁隆平这是2003年高考政治第7题,正确答案是B肢。
它要求考生认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关内容,关注科技人物。
作为时事政治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情。
显然黄昆、王选、袁隆平获得的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而且也不是2002年的。
由于考生对这一典型事例没有很好地掌握,结果有很多考生错选了A、C、D肢。
(张冠李戴法)【例题】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地相继建立了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表明A、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逐步完善B、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组成部分C、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D、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第25题,正确答案是A、B肢,D肢与题干不吻合。
C肢的错误就在于将“基层民主建设”这一概念偷换成“基层政权建设”。
在我国基层政权是指乡镇一级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仅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基层政权。
“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建设”属于民主范畴,而不属于基层政权建设范畴。
当年正是由于许多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而错误率很高。
【例题】技术创新体系要以企业为主体,这说明A.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B.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酌直接承担者C.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D.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这是我们周周练(二)的12题。
正确答案是D肢,题干阐述的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关系,而A肢是讲企业和国民经济、市场的关系,B肢是说企业和生产、流通的关系,C肢是讲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三个题肢都与题干不符。
(干扰肢采用答非所问法)7、同义反复者不选;这种手法通常是在果因型选择题或者题干有“说明”、“表明”之类的扩散型选择题中。
干扰肢往往是题干内容的重复或变相重复,考生如不仔细辨析,就会错选。
解这类题,要注意将题肢和题干逐一比较,舍去不属于题干的原因的题肢,如果是最佳选择题,只能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个题肢。
【例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A、宪法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这是1995年高考政治第10题,此题正确答案是D肢。
政治根源于经济。
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资产阶级在制定宪法时,必然要用“全民性”来掩盖其民主的阶级性,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
可见,D肢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根本原因,A肢是造成上述矛盾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和直接原因。
题肢B和C是题干内容的变相重复,或者说都是题干内容的表现和注释,而不是原因。
8、因果相悖者不选;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解这类题,一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是因果型的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题肢是不是题干所述原因的原因。
如果是果因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题肢所述原因是不是同义反复,有没有因果倒置。
【例题】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有A、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C、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D、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是1990年全国高考政治第25题,正确答案是A、C肢。
B肢明显错误,因为宗教作为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D肢是题干的“果”,而不是题干的“因”。
许多考生在答该题时。
都误选了D肢,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命题者在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干扰肢所采用的是因果倒置法)此外,在这类试题中,如果题肢和题干是包含关系的,也不能选。
9、过激性言论慎选;这类题目的干扰肢往往表述过激,含有这样的词语:“只要……就……”“唯一”等,这类题肢在选择是一定要慎重。
【例题】2002年全国有许多地方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
不少地方在选举中采用了“海选”方式,设立秘密划票间,候选人向村民发表治村演说,公开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
绝大多数村庄选出了群众满意的村委会领导班子。
这表明A、村民选举是村民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途径B、村民选举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C、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D、“海选”是产生村民满意的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唯一途径这是2003年政治高考的第2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