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方法

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综合)选择题破译由于选择题可以省去语言的斟酌和书写占用的时间,从而使整个考试时间最充分最有效地用来测试政治学科所涵盖的知识和所要求的能力。

文理综合试卷中的政治学科选择题虽然难度不大,要获得高分也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地复习,下面就简要结合近年综合试题介绍政治学科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由二部分构成:题干和题肢,解题的基本步骤包括审题和判断选择两步。

审题的基本要求是“三到”、“二审”。

“三到”是指“眼到”、“手到”、“口到”。

我们同学在审题的时候,不仅眼睛要认真看题目,手里的笔要在试题的关键点、重要规定性的地方进行标注,提示自己注意,同时口里我们还可以默念,发挥语感的作用。

“三到”可以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为解题服务,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审题时做到认真、仔细,从中挖掘出对我们解题有帮助的重要信息,不遗漏信息,从而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减少由于审题不清导致的无谓失误和丢分。

“二审”依次是,对题干情景材料和设问进行审读→对题肢进行审读。

一审题干,即对主题的情景材料进行审读。

如果小题中也有情景材料的则还包括对小题情景材料的审读,通过认真审读,抓住中心思想和实质,然后联想同这一情景材料相关的课本知识。

对每一小题的设问进行审读,弄懂对选肢在内容、范围、要求、条件、方向等方面的规定性。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尤其是设问的规定性,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

例1.(2003全国文综卷)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A)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根本原因”,题肢设计也必然是以此为信息链。

如果是原因的话B、C都可以考虑,但设问的规定性限定在根本原因上,只有A是最恰当的。

例2.(2003全国文综卷)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

”这表明(C)A 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 认识来源于实践D 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中心句是“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王夫之的话无非是应征这句话,把握这一点,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例3.(2004全国文综卷)近年来,各地政府根据“行政许可法”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大量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为标准,建立专门的行政审批中心,并将其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之中。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政府(C)①贯彻依法行政原则②履行公共服务职能③提高办事效率④监督其他国家机关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这里的的关键词和规定性主要体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政府”的“政府”一词上,有了这样明确的规定性,我们就可以看出④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就明显是错的,因为监督其他国家机关是人大而非政府。

总之,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中心句的习惯,在做题时思路才能迅速的进入试题中去,明确命题意图,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第二、善于概括和提炼题干中心大意。

例4.(2003全国文综卷).2002年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同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受理反倾销案件10起,涉案金额约为592亿元人民币。

这一事实表明,我国政府(A)A 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政府职能B 加强行政干预,提供公共服务C 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D 保持价格平稳,维护社会稳定题中设问中“这一事实”我们可以概括为“我国开始依据反倾销条例受理反倾销案件”,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清晰地判断答案为A,而BCD均与题干要求不相符。

例5.(2003全国文综卷)在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我国企业不但要苦练内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要勇于和善于运用WTO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主要体现了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B 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的原理C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题中设问中“这”我们可以概括为“企业苦练内功同时运用WTO规则保护自己”,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只有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最符合题意。

我们只有学会概括,才能深刻、准确的把握题干,才能在选择题肢中不被迷惑。

只这样,面对大量信息才能不迷失方向,不会出现这抓住一小点而不及其余的情况。

二审题肢:对每一个题肢都必须进行审读和判断。

大家在审题肢时要注意首先对四个选项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确定哪些是错误题肢,即存在明显知识性错误的题肢,这样就为后面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6.(2004全国文综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

这表明(A)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本题的BCD在理论观点是都是错误的,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但有时在判断时注意把题干与题肢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才能把错误的题肢判断出来。

例7.(2004全国文综卷)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

该条例颁布的意义在于(C)A.加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明确界定党政关系C.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D.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体系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是材料指的是“党内监督条例”,根据这个要求AB都涉及到的是多党合作、党政关系超出了党自身的范畴,是错肢。

而D涉及的国家,更不是党内的问题了,更是错误的了。

因此ABC都不是党内监督条例的意义。

在仔细、正确审题的基础上,判断选择的基本要求是“三次排除”。

第一次排除,即“排错项”。

在审清题肢的基础上,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肢。

例8.(2004全国文综卷)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

这是因为A 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 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本题的ABC选项都有知识错误,艺术创作是一个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肯定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但要注意逆向选择题,这样的选择题要求选出错肢而正确题肢。

例9.(2004全国文综卷)三年来,中非贸易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下列关于中非贸易增长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C)A.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增长B.中非贸易增长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C.中非贸易发展中,我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D.发展中非贸易符合中非双方利益本题的ABD选项观点本身都是正确的,只有C项是错误,但设问的要求是“不.正确的是”。

第二次排除,即“排异项”。

是指排除题肢的观点虽然正确 ,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是否排除的唯一标准是“是否符合题意”。

做好第二次排除的关键在于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和题干的联系。

例10.(2001全国文综卷)要改变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本题的ABCD四个选项观点本身都是正确的,但中心句为“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从哲学上看体现的是唯物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或辩证法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以干求肢的原则,就可以排除BCD选项。

第三次排除,留下最符合题意的。

是当一个小题的题肢中出现两项及以上与题干有关联。

这时我们就要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 ,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即“最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其余不是“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这样的选择题往往难度较大。

例11.(2001全国文综卷) 为了保护育种者的权益、保障使用者的利益和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7月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这表明人大常委会是在通过立法(C)A.行使经济管理职能 B.行使市场监督职能C.为政府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D.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保障本题AB题肢观点本身错误,“行使经济管理职能和市场监督职能”的是政府而非人大。

我们从政治学理论上看人大常委会是在通过立法既为政府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保障,CD题肢与题干都有关联。

但我们重要注意这次立法是“为了保护育种者的权益、保障使用者的利益和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其主体显然是政府而非一般的市场主体,因此选C。

此外,我们在判断和选择过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判断选择时要果断、不能优柔寡断。

胆子要大,“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审题仔细认真的前提下,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作出选择后不要轻易改动,因为受心理暗示的影响,过分推敲,反而会怀疑正确的选项。

(2)排除干扰,从题目本身出发。

不要和以前做过的题目作无谓的比较,而受以往做过的题目的影响和干扰。

也不要怕不熟悉的背景材料或问题,只要从题目本身出发,按照“三到”、“二审”、“三排除”的方法和步骤去做,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用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

掌握一定的技巧是必要的,可以逐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但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判断的背后都以来你掌握的知识及程度。

我们同学经常碰到几个选项难于取舍,背后反映的基础知识的不扎实,知识的模糊不清。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一简答题一、解题技巧介绍高考政治简答题的基本特点:高考政治简答题的具体形式虽然较多,变化较大、但是也有其相对稳定的基本特点,一是答案的编制要求“简明扼要”;二是规定“问什么,答什么”。

无须作过多的扩展和引申、演绎。

三是仍然存在简答、简述、简评三种基本类型。

总之、突出一个“简”字。

学生在简答题的解题方面,常见的是答案的组织过宽和过窄。

并且往往将简答题答成论述题。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1、在审题方面:不能审清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导致离题,“撒大网”和生搬硬套。

2、在解题基本要求方面:首先,答案不完整和不规范。

例如,由于学生不清楚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要求只答教材的观点,没有把题目材料的内容编入答案。

即学生不清楚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答案编制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材观点,二是题目材料的观点和内容,三是时事的观点和内容(这个往往是加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