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中的自我
2、查尔.斯霍顿.库利的自我概念
库利从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 认为自我和社会的概念相互联系,难以分割。 库利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1922):"自我 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 镜子而获得的。通过这面镜子,一个人扮演着他 人的角色,并回头看自己"。
3、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自我概念(1934)
2、预测我们的行为时会犯错
1)自己是否会服从命令对别人实施强烈的电击? 2)他人在场时会不会对受害者提供帮助表现出迟疑? 针对以上问题,个体会毫不犹豫否认他们容易受其 影响。但通过实验我们却可以看到,事实上多数人还 是容易受其影响的。 人们在预测他们的关系命运时同样也会经常犯错。如 约会中的情侣往往过于乐观地预言他们的关系会天长 地久。而其朋友和家人常比他们有更好的了解。
《社会心理学》第一编:社会思维
第三章
社会中的自我
“对于人来讲,再没有比人更有兴趣的话题了。而且, 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人正是他们自己。” ——罗伊.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第三讲 社会中的自我
1
2 3 自我概念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自尊 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展示
4
5
焦点效应
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 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 突出程度,即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成一切的中 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3、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Bem (1967)
提 出 的 自 我 知 觉 理 论 ( self –
perception theory )认为,在内部线索(如想 法、情绪)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 自己的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特征。
但在大多时候,人们常根据自己的内部线索, 如想法、感受来了解自己
罗杰斯的“心理和谐的人”
1 2 3 4 他们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经历体会自己的情感
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能够达到这一种目标的人就是心理和谐的人。 —————卡尔.罗杰斯
7、马库期及其同事:可能的自我
温纳自我归因论(1972)
1
能力(内在因素)
4 2
运气(外在因素)
努力(内在因素)
5 3
身心状况(内在因素) 工作难度(外在因素)
6
别人反应(外在因素)
• 这六项因素中: • (1)、(2)、(5)三项属于内在因素, • (3)、(4)、(6)三项属于外在因素。 • 对工作成败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 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 • 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 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归因于自己的细心或 疏忽,自需承担责任,从主观上找原因,凡事决定于 自己的主观努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的 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
4
社会比较(Festinger 于1954年提出)
他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评估自己;为此,在 缺乏明确的标准时,人们常与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Wood(1989) 社会比较的动机 社会比较的方式
准确的自我评价 自我美化 自我保护 自我提高(self – improvement ) 向上比较(upward comparison ) 相似比较(similar comparison) 向下比较(downward comparison
4、杰里.M.罗森堡的自我概念
罗森堡进一步发展了米德的观点,明确指出; 反省过程涉及到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反省活 动的产物。这个产物具体地说是个体所具有的 关于他自己的、作为一个生理的、社会的、道 德的和存在着的人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作为客体的思想和情 感的总和。
它包括个人同一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 续感,包括本质自我同单纯的外表和行为 的区别,并且由各种态度、信念、价值观、 体验以及各种评价成分和情感成分(诸如 自我评价和自我新生)所组成,个体以此 确定自己。
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 比较方式也不同。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加工整合
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1 2 3 4
自我引导作用
自我解释作用
自我期望作用
自我成败归因
1、自我引导作用
• 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 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 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 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 生。 • 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 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 为的自律特征有关。
可能的自我指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 它包括的内容有: 1)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 2)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
1、他人的反馈 特别是当许多人对自己看法都一致时, 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真的。
2、反射性的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
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冷淡、瞧不起) 及反应(如拒绝)来了解自己。 符 号 互 动 论 学 者 Cooley (1902) 提 出 了 “镜中我”(looking – glass self)这一 概念,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象别人感知 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 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
2、自我解释作用
•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 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 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 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 不同。
•
M=f(V×E)
期望公式表明: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 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水 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 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先 定的教育定向。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 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 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意义,而所 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概 念。
6、卡尔·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 (1942)
罗杰斯详细阐述了自我概念。他把注意力集中 于自我概念的知觉方面和自尊的评价性成分上。 罗杰斯区分了作为实际感觉到的自我(真实自 我)和作为理想中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 自我引起适当层次的自重和有关目的定向的乐 观主义,并激发成就感和对社会的适应。真实 自我强调个人主观体验的心理重要性。
集体主义文化:
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孕育 了相互依存的自我。 一个具有相互依赖自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 归属感——他们有多个自我。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认为他所在的群 体没有那么重要;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 尊常与“别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 切相关。(见下表2-2)
表3-2 独立或相互依赖
3、自我期望作用
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指出:儿童对于自己 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 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 的性质。 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 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这种期望 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 我实现的作用。
5、V.吉尔斯的自我概念
V.吉尔斯从同一性角度描述自我概念。注 重于把自我构成为客体的意义,赋予自我概念 以结构和内容,并把自我维系于各种社会系统 之中。 因此,同一性既指个体所内化并参与其中 的那个群体成员的结构特点,在吉尔斯看来, 我们可以把自我概念的结构视作一个人的各种 同一性的各层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所 处的社会和文化系统。
特性 重要的事 反对 座右铭 支持的文化
个人的,用 个人特点和 目标定义 社会的,用 与他人的关 系定义
我—个人的 成就和自我 实现,我的 权利和自由 我们—集体 的目标和团 结,我们的 社会责任和 关系
从众
“你要拥有 个人主义的 真实的自我” 西方文化
唯我主义
“任何人都 不是孤立存 在的。”
集体主义的 亚洲和第三 世界
4、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 1896— ) (1958)和温纳(Weiner)(1972)提出并建立了一 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
温纳的自我归因论
温纳的自我归因论认为动机并非个人性格,动 机只是介于刺激事件与个人处理该事件所表现行 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已. 每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个人将根 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 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 解释,这就是:
米德提出了类似库利的看法,他称之为"符 号相互作用论"。 米德详细地阐述过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 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 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 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 的形成。
米德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是建立在人的反 省能力的基础上的,这种能力常常被认为 是人类特点的精髓。 不论是在个体发生的水平上,还是在种系 发生的水平上,这种概念化是随着语言的 出现而出现的。
(四)社会自我的发展: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自我概念?
社会角色 社会同一性:包括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 社会比较:当人们获得成功和感觉不错时,通 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 成功和失败:成功增强自尊的原则。 其他人的评价:公认的成就能增强个体的自我 概念。
自我与文化
西方文化:个人主义 现代个人主义的声音:见下表3-1 ○做你自己的事情○追求你的幸福 ○如果你感觉好,那就去做吧○做真正的你 ○不要盲目从众○不要把你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不要限制我拥有枪,散播色情作品和做违规生意 的权利○削减税收 ○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不要迷失自我○爱人先爱己 ○宁可精神独处,也不要信仰共有 ○相信你自己○想法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