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音乐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音乐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较成熟的演奏演唱技能,并具备多层知识结构、多元文化素养,富有创新精神、爱心和责任感的综合型音乐教育工作者。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定位在于在社会文艺团体、初高中等专业或普通学校、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从事音乐教学和表演工作,同时又具备在音乐文化传播和培训等行业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资料整理、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二、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遵纪守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2.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技能,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尊重他人,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3.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及研究的基本能力。
4.具有舞台表演能力和一定的舞台组织能力,可以独立登台演出和组织音乐表演活动。
5.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6.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处理能力,有继续进行本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
三、主干课程及简介主干课程:第一类(音乐技能课程):声乐、钢琴、器乐、钢琴即兴配奏、合唱与指挥第二类(体系音乐课程):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小乐队配器、歌曲写作第三类(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学等课程):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音乐美学1、声乐(主辅修):编码:1302050409207 学分:7-14 学时:126-252 开课时间:第1-8期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声乐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能正确的分析处理声乐作品;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掌握童声及变声期歌唱发声的训练方法。
第三学年选修的学生,还将进一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能准确的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中外声乐作品,并具有一定的声乐教学能力;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练声曲;中外优秀声乐作品;童声训练理论和方法;声乐教学法。
2、钢琴(主辅修)编码:1302050409212 学分:7-14 学时:126-252 开课时间:第1-8期课程简介:钢琴课是音乐专业所有科目的基础课程,其中钢琴基础课又是本系四门骨干课程之一。
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弹奏技巧,视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初步熟悉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
以适应担任中等学校及校外音乐机构音乐教师工作的需要。
四年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二学年主要涉及到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内容。
第三、四学年为选修,主要着力于大量的乐曲浏览和要求学生对乐曲风格的把握和完整的演奏作品。
3、应用乐理编码:1302050409223 学分:2 学时:36 开课时间:第1期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自学能力,懂得乐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以五线谱为主进行教学,结合讲授简谱记谱法。
其主要内容有:音及其属性,音律常识、节拍、节奏、记谱法、音值组合法、音程、和弦、调和调式、移调、转调、装饰音及常用音乐术语、乐理教学法等。
4、视唱练耳编码:1302050409217学分:6 学时:108 开课时间:第1-3期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视谱视唱能力;初步理解音乐各种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音乐表现的手段,积累音乐语言;加强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横向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和发展音乐审美能力;初步掌握视唱练耳的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感觉的训练;音程、三和弦及属七和弦的构唱、听辨、记忆的训练;一般单声部旋律及简单二声部旋律的听辨记忆训练;高音谱表、低音谱表中常用调的视唱;中学视唱的教学法等。
教学以首调唱名法为主,固定调唱名法为辅;加强听辨、记忆、视唱与钢琴弹奏唱的结合。
5、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编码:1302050409224 学分:2 学时:36 开课时间:第2期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民族民间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形成过程。
通过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鉴赏能力;初步理解音乐各种要素在民族民间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民族民间音乐表现的手段,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加强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横向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和发展音乐审美能力。
6、中国音乐史编码:1302050409226 学分:2 学时:36 开课时间:第3期课程简介:《中国音乐史》是四年制本科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部分内容。
该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知识和我国音乐创作的成就;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修养;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作品的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拓宽其艺术视野,丰富其音乐修养。
根据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课程重点讲解我国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音乐特色及主要音乐家,其中涉及古琴、民歌、器乐合奏、戏曲、歌剧等方面。
7、欧洲音乐史编码:1302050409228学分:2 学时:36 开课时间:第4期课程简介:《外国音乐史》课是四年制本科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外国音乐史》是以欧洲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典范作品,使学生对欧洲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及其相应的音乐形态和风格特征,有较系统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实际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开阔艺术视野,丰富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专业教学及艺术教育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日常授课,使学生可以从声、文、图、谱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掌握史论知识。
8、和声学编码:1302050409215学分:4 学时:72 开课时间:第2-3期课程简介:和声学是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必修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理论课程,在音乐专业学生的本科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学习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融多声部写作理论与创作实践为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写作能力以及对于多声部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音乐素质,以便将来能够较好的分析中学课本上音乐作品的和声现象,同时也能胜任中小型歌曲、器乐曲的多声部编配。
9、合唱与指挥常识编码:1302050409222学分:2 学时:36 开课时间:第3期课程简介:通过《合唱指挥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合唱训练与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与指挥合唱的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正确分析和处理中、外合唱作品;并根据声部特点进行合唱训练。
明确合唱队的组织形式、声部(含童声合唱)划分及各声部在合唱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合唱训练及合唱的表现手段而达到合唱音响的谐和、统一与均衡。
能够掌握正确的指挥姿势和规范的指挥动作,明确指挥击拍和收拍的基本原理,能较熟练掌握各种拍子的指挥图示;较准确的指挥预备拍、起拍、收拍,达到双手的协调配合。
10、钢琴即兴配奏编码:1302050409220学分:4 学时:36 开课时间:第3-4期课程简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均开设了钢琴即兴配奏课,钢琴即兴配奏作为一门新兴、独立的学科课程,已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它自身的特色与价值,成为集音乐各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综合课。
即兴配奏是指不用配奏谱的情况下为音乐作品所弹的配奏,是一门综合课。
它要求首先应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知识与技能,其次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和声知识也是进行即兴配奏必不可少的知识。
除了以上两方面与即兴配奏直接有关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与实践。
四、实践教学安排除了学院要求的教育(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军事理论与训练和形势政策学习的环节以外,我系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设计以下几个环节:1、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学习院情、系情、本专业特色等,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时间为一个月,计1学分。
2、舞台实践:合理利用音乐厅,进行舞台实践课活动和主题音乐会等,参与者每学期记0.5个学分,单期最多可累计获得1个学分。
每个学生在这个环节最少需要获得4个学分。
3、教学观摩:第2--6期各安排1周观摩或其他形式的教学观摩,不必集中进行,最好不占教学计划时间,合格者,每次计0.5-1学分,共计4学分。
4、专业技能比赛:安排在6学期,要求以各年级为单位进行专项专业技能比赛,共计1 学分。
5、毕业音乐会:安排在第8学期,举行本专业毕业班的毕业汇报演出:一是检验学生在校几年的学习及综合素质,二是展示学生的学生成果及实践能力,合格者记2学分。
五、专业能力培养设计1、能力要求(1)具有音乐教育教学及研究的基本能力;(2)具有舞台表演能力和一定的舞台组织能力,可以独立登台演出和组织音乐表演活动;(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4)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基本能力;(5)专业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处理方法,建立继续进行本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
2、培养途径(1)第一阶段主要是专业基本能力的掌握。
在此阶段的相关培养手段主要在课程安排方面采用音乐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重的方法,做到强化学生基本理论与不断培养和提高基本专业技能并重;(2)第二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独立执教与实践运用综合能力进一步的提高进行培养。
此阶段主要利用设置的教育教学基础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独立执教能力;通过设置专业实习和见习、舞台实践等环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3)第三阶段主要针对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进行强化和拓展培养。
此阶段是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在保证音乐学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前提下,强调学生表演技能的培养,提高舞台表演水平,同时,还通过开设具体实践课程(如田野采风、计算机音乐等)以及引导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积极拓展学生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
3、能力学分(1)第一、二阶段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四年中所修的实践课程总共不低于17学分,如当期实践学分未能取得,则可以申请选修,参与下一年级相同课程的考试通过后获得相应学分。
(2)第三阶段学习中,所应取得的能力学分与应用实践教学模块中的学分相对应,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团活动等)、学术活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田野采风等)以及各种艺术实践(院系组织的文艺活动和演出、参赛获奖证书等),所获学分原则上不能低于4个学分,这些学分在通过认证后可以替代全校通识基础选修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