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天然药化)第四章 苯丙素类
(天然药化)第四章 苯丙素类
第四章 苯丙素类
第一节
一、苯丙素类化合物结构特征
概述
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s)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 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包括简单苯丙素类(如 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醛、苯丙酸等)、香豆素类、木脂素和木 质素类、黄酮类,涵盖了多数的天然芳香族化合物。
二、分类
简单苯丙素类——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类(1分子C6 — C3单元) 香豆素类(1分子C6 — C3 单元) 木脂素类(2分子C6 — C3 单元)
15、熟悉含香豆素的重要中药秦皮、前胡等的化学成分及提取分离原理。 16、熟悉木脂素母核组成特征、基本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化合物。 17、掌握木脂素的溶解性特点、存在状态。 18、掌握木脂素异构化的原因、环境及意义。 19、掌握木脂素的常规提取、分离方法。 20、掌握木脂素重要显色反应的鉴别特点及鉴别意义。 21、熟悉木脂素紫外、红外光谱特征。 22、熟悉木脂素母核中几种代表性质子的核磁共振氢谱的信息特征。 23、掌握利用氢谱鉴别两种苯代萘内酯型木脂素的鉴 别特征和原理。 24、掌握利用氢谱鉴别双环氧木脂素两种立体异构体的鉴别特 征和原理。 25、熟悉木脂素基本母核碳原子碳谱化学位移的大致范围。 26、了解木脂素质谱裂解规律。 27、熟悉含木脂素的重要中药五味子、连翘的化学成分及提取分离方法。
2、与酸的反应 如果酚羟基的邻位有异戊烯基等不饱和侧链,在酸性条 件下能环合成呋喃环,再重排为吡喃环。
3、异羟肟酸铁反应——鉴别内酯结构
内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在酸性条件 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合显红色。
4、Gibb’s反应及Emerson反应——鉴别酚羟基对位无取代(6-有无 取代) 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在弱碱性(PH9-10)条件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显蓝色。 Emerson试剂: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 在弱碱性条件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显红色。 6位无取代的香豆素均为阳性反应 5、三氯化铁反应 ——鉴别酚羟基 FeCl3溶液,呈绿色~墨绿色
五、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
(一)五味子
[来源] 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功效] 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药理临床证明有降转氨酶的作用, 治疗慢性肝炎。 [成分] (1)木脂素:已分出50余个,主要存在于五味子的醇溶性部位,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 用。华中五味子分离出五味子酯,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治疗急、慢性肝炎,均已 正式生产。 五味子木脂素多为无色或白色结晶,亲脂性强,溶于石油醚、甲醇、乙醇,易 溶于乙醚,极易溶于苯及氯仿,不溶于水。有亚甲二氧结构,Labat反应阳性。 (2)挥发油 五味子果实中含约3%。
OCH3 H 3C O H 3C O H 3C O OCH3
HO
H 3C O OCH3 OCH3
丁香酚
茴香醚
α-细辛醚
β-细辛醚
(二)苯丙醇类 松柏醇(coniferol)是常见的苯丙醇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缩 合后形成木质素。紫丁香酚苷(syringinoside)是从刺五加中得到的 苯丙醇苷,均属苯丙醇类化合物。 (三)苯丙醛类 桂皮醛(cinnamaldehyde)是桂皮的主要成分,属苯丙醛类。 (三)苯丙酸类 苯丙酸衍生物及其酯类,是中药中重要的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 。桂皮酸存在于桂皮中,咖啡酸(caffeic acid)存在于蒲公英中, 阿魏酸(ferulic acid)是当归的主要成分,丹参素(danshensu)是 丹参活血化瘀的水溶性成分,均属苯丙酸类。
木质素类(多分子C6 — C3 单元)
黄酮类( C6 — C3— C6
单元,另章介绍)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简单苯丙素类结构上属苯丙烷衍生物,依C3侧链的结构变化, 可分为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醛、苯丙酸等类型。 (一)苯丙烯类
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丁香酚(eugenol),八角茴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茴 香脑,细辛、菖蒲及石菖蒲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α-asarone)、β-细辛 醚(β-asarone),均是苯丙烯类化合物。
三、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可采 用不同方法提取。 注意:酸、碱、热均可能使其分解或结构改变。
1、水蒸气蒸馏法 小分子的香豆素具有挥发性,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和分离。 2、碱提酸沉法 0.5%氢氧化钠水溶液稍加热提取,冷后用乙醚脱脂,加酸调PH到中性, 适当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或苷即可析出。 3、溶剂法 常用乙醚、丙酮等提取游离香豆素; 用甲醇、乙醇或水提取香豆素苷类。
5 6 4 3 2
C O OH OH
7 8
O
1
O
顺邻羟基桂皮酸
香豆素
分类依据:
* a -吡喃酮环上有无取代。 * 7位羟基是否与6、8位取代的异戊烯基缩合成呋喃环、吡喃环。
简单香豆素 呋喃香豆素 吡喃香豆素 异香豆素 其他香豆素
(一)简单香豆素类(simple coumarins)
指仅在苯环上有取代基,且7位羟基未与6、8位取代基成 环的香豆素。 多数在7-位有含氧基团取代,其它位常见的取代基有羟基, 甲氧基和异戊烯基。
CHO
HO COOH
HO
桂皮醛
咖啡酸
简单苯丙素类衍生物还可与糖或多元醇结合,以苷或酯的形式 存在于植物中,此类化合物往往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如茵陈的利 胆成分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金银花的抗菌成分3,4-二咖啡 酰基奎宁酸(3,4-dicaffeoyl quinic acid),南沙参中的酚性成分沙 参苷I(shashenoside I)等。 此外,简单苯丙酸衍生物还可经过分子间缩合形成多聚体,如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第四节
一、定义:
木脂素类
是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 多数游离存在,少数以苷的形式存在。由于主要存在于植 物的木质部或开始析出时呈树脂状,所以称木脂素。 生物活性: 保肝——五味子酯甲、乙、丙、丁 抗癌——鬼臼毒素类木脂素
五味子醇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
木脂素多为无色结晶,有不对称碳原子或不对称中心,多 数具有光学活性。一般无挥发性,少数具升华性。 游离木脂素偏亲脂性,难溶于水,能溶于苯、氯仿、乙醚 、乙醇等。与糖成苷后,易被酶或酸水解,水溶性增大。
2、显色反应
异羟肟酸铁反应 — 香豆素的内酯环结构 三氯化铁反应 — 酚羟基的有无 Gibb’s 反应 、 Emerson反应 — 6-位是否有取代基
3、薄层色谱检识(TLC)
吸附剂:硅胶 展开剂: (1)游离香豆素: 环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5:1~1:1) 或氯仿:丙酮(9:1~5:1) (2)香豆素苷类: 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系统 显色剂: ①365nm紫外光下观察荧光 ②氨薰或10% KOH醇溶液 ③三氯化铁试剂 ④Emerson,Gibb’s试剂 ⑤异羟肟酸铁试剂 ⑥重氮化试剂 层析规律: 母核上羟基取代数目愈多,则Rf值愈小;羟基变为甲氧基,则Rf值增 大。
3、荧光
香豆素衍生物在紫外光下大多具有荧光,在碱溶液中荧光增强。
荧光的强弱与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有关:
7-OH呈强烈的蓝色荧光,加碱转为绿色;6,7-二羟基的荧光减
弱;7,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羟基的荧光消失。
羟基香豆素醚化则荧光减弱,色调变紫。 呋喃香豆素一般呈蓝或棕色荧光较弱,难辨认。
(二)化学性质
1、碱水解(内酯环的性质)
苯丙素类思考题:
1、熟悉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基本类型和母核特点及生源途径。 2、掌握香豆素的结构类型、编号方式及重要代表化合物。 3、掌握香豆素的性状特点及溶解性特点。 4、掌握香豆素碱水解的原理及应用。 5、掌握香豆素各种显色反应的反应试剂、原理、特点及鉴别意义。 6、掌握香豆素各种提取方法的原理、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7、熟悉色谱分离香豆素的条件、选择条件的依据及预期分离结果。 8、掌握香豆素的荧光特点及应用。 9、掌握香豆素红外光谱特征区的主要吸收峰特征。 10、掌握香豆素紫外光谱特征及在碱液中的吸收峰变化特点。 11、掌握香豆素核磁共振氢谱的鉴别特征,并能熟练运用氢谱数据分析简单 香豆素的苯环取代情况。 12、熟悉香豆素远程偶合的特点及偶合常数大小。 13、掌握香豆素母核碳原子的碳谱信息(化学位移、峰形状)。 14、掌握香豆素质谱裂解规律。
香豆素具有内酯结构,与稀碱液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水溶性的顺 式邻羟基桂皮酸盐。酸化,又可立即环合形成脂溶性香豆素而析出。 但如果与碱加热时间过长,开环产物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则异构化 为反式,再酸化也无法环合为内酯。
应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香豆素碱溶酸沉法提取香豆素 (重点掌握) 注意:加热时间不宜太长 不能与浓碱共沸(裂解—酚类或酚酸) 侧链有酯键的不宜(碱水解)
取。
(3)苯丙酸衍生物是植物酸性成分,可用碱提酸沉法提取。
第三节
一.结构与分类
香豆素类
香豆素类成分是指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天然化合物 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类化合 物。目前发现的约1200种。 环上常有羟基、烷氧基、苯基、异戊烯基(常见于6位或8位) 等取代。
(二)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s)
呋喃香豆素是香豆素母核上取代的异戊烯基与7位酚羟 基缩合成呋喃环。 根据骈合的位置分为线型(6,7环合)与角型(7,8 环合)。
线型 (6,7环合)
角型 (7,8环合)
(三)吡喃香豆素(pyranocoumarins)
吡喃香豆素是由香豆素苯环上异戊烯基和7位羟基环合形 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也分直型、角型。
(二)分离 一般采用色谱法分离,常用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正相 分离小极性,反相分离大极性)、薄层制备(荧光定位)。 游离香豆素态(极性小)——硅胶吸附分离(氧化铝一般不用) 香豆素苷 (极性大)——反相HPLC色谱(Rp-18、R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