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摘要]我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倡导树葬、建立电子坟墓、网上扫墓等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

殡葬历来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

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窥视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荣辱。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旧的习俗,特别是旧的丧葬礼俗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少数以宣传封建迷信为职业的“阴阳先生”、“巫医”活动十分猖獗。

不少人注重抵御外来的“精神污染”,而对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神污染却忽视了。

我们对此不应采取消极和听之任之态度,而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改革,破除封建旧习,倡导与社会主义时代相适应的悼念方式和寄托哀思的内容。

这一改革,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既深入人心,又势在必行。

而且它的意义将超出民俗范围,成为政治改革的内在应力,促使中华民族更加进步、文明。

一、中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部分人大搞封建迷信活—1—动。

且大有蔓延之势,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现将中国殡葬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11愚昧无知近年来,殡葬领域中出现了所谓的“与时俱进”。

我国有些地区在举行丧葬礼仪时,为死者扎洗衣机、彩电、冰箱、轿车、手机、甚至电脑和空调等等,用这些电器代替了以往的纸牛、纸马进行焚烧;“西天冥府银行”的钞票发展到用“美元”、“欧元”等,且面值越印越大。

也有些人,父母亡故已有多年,扎纸编花,敲鼓念经,深挖高筑,为其父母翻修墓冢。

他们认为今天要过上好日子,全靠祖宗坟地“风水鉴照”、“祖荫祖德”。

更有甚者,不仅注重死者物质生活,就连精神生活也给予了充分的关心。

为死者举办结婚仪式、征婚等等。

据载,2001年4月3日上午,江宁上坊乡的陶某和家人在给舅舅上坟,他们准备得极其“隆重”,纸洋房、纸冰箱、纸彩电,把一辆三轮车堆的满满的,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还准备了一个花枝招展的“纸小姐”。

原来陶某的舅舅是个老光棍,生前吃了不少苦,为了舅舅在阴间的生活不“寂寞”,陶某特地定做了这个纸糊的“小姐”,墓前,陶某还特地燃放鞭炮制造气氛,称这是“结婚仪式”。

21铺张浪费—2—近些年来,有些地区还谈不上富裕,但在攀比心理和“行孝”心理的驱使下,有些人对丧事却是阔气得很,规模越来越大,不惜将自己血汗挣来的钱用于采石备料,翻修祖坟,用于“死人福利”。

关于丧葬奢靡之风,媒体多有报道,据载,某县一位死者的丧事用花圈两百多个,仅此一项就浪费金钱4000多元。

温州市文成县某村一位九十四岁的老太太死去,她的三个儿子请了两个放铳人,在自己家门口朝天放土铳辟邪。

据说仅鞭炮就放了近千元。

当场炸伤六人。

出殡队伍绵延几里,其中有一支乐队,两个大唱班,一个铜鼓队,一路锣鼓升天,好不热天”。

据统计前些年温州市每年在青山绿水之间要冒出新坟3000座,占用90万平方米的山坡地,加上要修复祖坟,每年要丢掉100万平方米土地。

以至温州流传着一首新民谣:温州有三贵,“地皮贵,海蛰皮贵,抬棺材的肩皮贵”。

在上海,可供经营性公墓使用的土地不过在5000亩左右,已经占用的就已经达到3000亩以上。

目前上海每年去世10万人,如有八成以上选择墓葬,土地最多只能再撑4至5年。

在河南省,人均耕地才1132亩。

而由于河南省每年递增新坟新墓33万个,致使良田每年减少1万亩,粮食每年减产100万斤。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土地与生态的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这种死人与活人争地而且浪费资源财富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同时,人们大兴造坟之风也从另一个角度上折射出人们由“重生轻死”而转化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畸形观念。

41阴宅房地产热—3—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中有一个十分危险的动向,就是一些利益熏心的投机者———墓地开发商利用城市园林公墓的建设,利用陈规陋习大炒“阴宅房地产”,从中谋取暴利。

据上海市民政局统计,上海现已在近4000亩的土地上建造了126万余处“地下房产”,其中95万处墓穴与骨灰寄存龛位空缺,即使作最保守的预算,这些阴宅还够上海人使用15年以上。

由于“阴宅房地产”的暴利,在某些人眼里已成为“绩优股”,成为闹。

中午设宴45桌,这一顿饭就花六七千元。

在外商和乡镇企业投资的一大热点。

还有,在经济并不某些地方稍有活动能力的人办丧事更奢靡,往往出殡队伍浩浩荡荡,大小汽车成群接队,士乐洋号吹吹打打,土铳鞭炮震天动地,群众纷纷抱怨:“如今连死人也死不起了”。

31死人与活人争地随着某些人殡葬畸形观念的肆虐,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局面,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造坟,在全国很是普遍。

尤其温州更是泛滥成灾。

温州是人多地少的地方,全市人均不到半亩耕地。

但建造坟墓却不惜花大代价,用大地盘。

早在1987年9月该市就发现有人建造了面积达266平方米的坟墓。

如今,坟墓已从椅子坟向圆式陵墓发展,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是外地望尘莫及的。

温州市乐清县方斗岩村一位农民修了一座豪华的“冥乐园”,葬祖孙三代,墓碑上刻有诗句云:“三世畅谈天伦乐,二老相伴一穴眠”,“七五计划宏图展,十亿人民欢乐—4—十分发达的昆明市龙宝山公墓内,最高处区域被人们传统地认为是风水最佳场所,以致每一座公墓售价竟高达10万元[6]。

又,通过本人对南京市数家公墓调查后发现,江宁灵苑山公墓,一个普通的墓穴,江宁区民政局规定只能售到700元,可这家公墓最高价却售到3000元。

又南京的蔡女士在栖霞区龙泉山公墓为亲人购买了一个单穴墓与双穴墓,结果要价分别为4500元和4800元;市民王女士在祖堂山公墓买了一座3平方米的墓穴,竟被收费18000多元;雨花台区的张先生在普觉寺公墓买双穴墓要12000元;余先生称铁心桥西天寺墓园单穴要3000元左右,双穴4000元;市民李先生在江宁上坊买了一座墓穴,花费了3600元。

二、殡葬陋习之心理透视倡导殡葬改革历时已久,但成效并不显著,步履艰难,殡葬改革受制于许许多多的主客观原因,但人们那种顽固的传统的殡葬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中国殡葬领域中的陈规陋习,是由一般民众的信仰而导致的观念上的愚昧性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定势是相信祖传,重视已有的事实,凡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哪怕是迷信落后的东西,也总是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

而缺乏运用抽象思维对自身、对传统进行科学的审视与批判,不懂得任何规定同时又是否定这一事物发展的辨证规律。

这样在继承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把一些历史尘垢承续下来,越积淀越丰富,以致造成人们沉重的精神负担。

—5—(二)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心理人们对土葬的选择来源于人对土地的依赖和千百年来人对来世神话的苦心经营。

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从古到今人类就在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繁衍。

人们相信人来自自然,最后必定回归自然。

正如在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一样,从种子到果实,就这么循环往复着。

离开土地人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自然界的演变规律和神学家的臆断妄言中人相信了来世,相信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因此对人生最后归宿的选择自然以入土为安,让人与地融为一体。

入土为安的心理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中国这一农业大国人们对土地情感的积淀。

(三)奢以为荣,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白色消费”在中国似乎成了一大景观,仅花圈一项每年焚烧掉的就达上千万。

人们辛辛苦苦几年的积蓄往往办一件丧事就会付之东流,有的甚至负债累累。

在办理丧事时有着一种人与人争的好胜,主要是与邻居争,与亲朋好友争,丧事的派场与否成了一种经济实力的象征,可以赢得孝子贤孙的好名声。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铺张的丧事对于丧户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平衡,活着的对死去的亲人万分的痛苦,化解这些痛苦便觉得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的才是一种安慰,也是对死者辛劳一生贡献于家庭的报答。

在这种心理的滋长下于是竟相攀比,大操大办。

这种人与人比的心理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狭隘的社会责任感和浅层次的虚荣心所致,是旧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回照。

(四)亲情难以了断的心理一方面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功德的颂扬,寄托虚无漂渺的美好愿望,天堂和地狱,偏知其无而信其有,于—6—是超度亡灵,希望亲人今生受苦,来世享福。

另一方面是对亲人的报答和家庭关怀的延续。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丧葬活动中的现代迷信确实有迷信思想在少数人头脑中作崇,也有一时还没找到能够接受的追念先人的迷惘和困惑的表现,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三、中国殡葬改革发展对策的思考(一)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丧葬习俗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保守因袭与改革创新之争,一直有繁缛、奢靡与简约、简朴两种不同的风气。

过去的私有制加封建等级制,使剥削阶级的葬礼竞相奢费,而普通百姓却力求节俭。

至今,在民间因受剥削阶级影响和封建迷信观念的束缚,还常常追逐旧习俗礼仪,把丧葬之事办得越繁琐就以为越好。

在一般民众心里,信仰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愚昧性,而不是政治上的反动性,它是一种求吉的愿望,一般没有什么不轨的动机。

我们只能用科学文明去逐步取代它,不可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去强行消灭它。

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发扬良俗,革除陋俗,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迷信,提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促其转变“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厚殓厚葬思想。

可运用广播、墙报、电视、报纸和网络等传媒,提高全民对殡葬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提高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减少阻力,从而推动殡葬观念的更新,进而推动殡葬改革。

这对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7—推动社会的进步都有直接关系。

(二)利用中国殡葬之精华,提倡孝道和团结友爱精神,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进行殡葬改革,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中国殡葬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建议在看到殡葬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殡葬的精华并利用其服务于社会。

丧葬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和仁爱,是最能体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道精神。

孝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孝道,乃是这种敬爱的实践与发扬。

古代有君臣一伦,由孝发而为忠,忠君爱国之心,便是孝的转移,现代社会虽然已不是君主时代,但个人仍须忠爱自己国家。

因此,爱国家,爱民族之心,便是成为孝的发扬。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文化对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强化封建秩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它的精华来为当代中国服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提倡尊敬父母和先辈,团结友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