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浅碧深绿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浅谈李清照生平及其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我便想到李清照这首词:《鹧鸪天》中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英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
“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都是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是不需要的,因为它自身的香气也可让自己在“花中第一流”!借此可以看出李清照眼中的美,在她看来内在的美、心灵的美、品质的美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动人心魄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可以名流千古的美。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她以桂花自比,也是自己傲视尘俗,内秀自芳的写照。
她这些美好品质的产生是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家庭、婚姻、历史的变迁使她的生活经受了风雨的洗礼,从一个书生变为终日充满思念和愁苦的思妇。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她诗、词、文、赋。
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王维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杨慎《词品》谓之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李清照之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她出身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的成长经历是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幼年的她大部分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的生活经历也随之而丰富着。
她的词作根据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的生活经历;第二部分以婚后和南渡为主。
因此,不同的阶段词作的情感也会随心境的变化而改变。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时期的情感与心境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生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她是四大才女之首,在优越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
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济南生活,当时便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起初她的词作都是快乐无忧的,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经典的表现了这一特点:“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幅如此生动地行乐图,图中那位聪慧、动人的少女,不就是李清照年轻时候的自画像吗?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的她略带一丝的羞涩与活泼。
李清照的活泼顽皮我们可以从她的很多诗作中体会到,比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木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
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的率真女孩。
还有那个《如梦令》唱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的爽性女孩。
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都在诠释李清照的率真、纯真、爽快而多情的个性,使我们感到她生活的自由与安定。
与此同时也不时透露出贪玩、不知所静地她,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倚楼无语里瑶琴”(《浣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淡想心事。
但这种沉默转瞬即逝。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但是从前的活泼俏皮仍不缺少,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里陈述了她婚后无忧无虑、和谐、浪漫的生活。
但是尽管生活的美好,仍然会有一些不幸的遭遇向她袭来,家庭的变故如同晴天霹雳,父亲是“元奸党”成员“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之后被罢官并遣返原籍,李清照也不得不随父还乡。
从此一个“愁”字走便走入了李清照的生活。
第二年,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深刻表现出了李清照内心的愁苦与苦闷,生活的孤寂,同时透露出对丈夫的思念,内心的愁苦如同溪水远流,没有尽头,相思之情更是心头的不解之结。
在一年的重阳节来临之日,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两首词中我们不曾看出往日那个活泼、爽快、自由的李清照,成为了终日思情悠悠,惆怅绵绵的思妇。
二、李清照在婚后和南渡的遭遇婚后的李清照原本想着过与其她人一样安定、浪漫的幸福生活。
但是,不久流离的生活就伴随着她,丈夫赵明诚刚去世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跟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开始逃难。
李清照一个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但最终也没逃过贼人的高超“本领”,她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被贼人破强盗走了。
丈夫的离世,使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州的人,婚后的张汝州对清照的照顾依然无微不至。
但是,渐渐露出了自己的初衷,原来她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李清照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还没有整理成书。
因此再经后的生活中矛盾时而发生。
被逼无奈之下李清照将张汝州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告倒治罪,自己才有行脱离苦海。
但是依照宋朝的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
李清照宁愿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做精神的奴役。
因为自己在朝中的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柔弱的女子怎能经得住生活中如此大的变故呢?身处乱世,使她时时难免忠臣遭弃,我们不得不感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怎么连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也实现不了呢?一生结婚两次竟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不知该说她是伟大的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弱女子?也许在没有亲人的日子里,诗词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唯一让她慰藉的抒怀了。
对此只能一个人慢慢地咀嚼愁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独自守着孤寂、空旷的窗儿,寻觅属于自己内心的安慰,寒冷的季节,内心更是含辛茹苦,看着眼前忽明忽暗的灯光,内心的想念便油然而生,所以相思之仇走上心头。
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有文化的女人,拥有至高无尚的思想境界,她能看到许多人看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一个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从此就产生了她悲哀愁苦的生活。
由于时代和个人境遇的骤变,很明显地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从早期的明快俊逸、深婉清丽一变而为凄丽沉郁。
宋高宗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写了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社会的变迁使李清照失去了从前的年轻时的美好经历,使她的内心生活不再美好,家庭不再幸福。
但是,内心依然强大,是很多文人雅士眼中的英雄,也是世人所敬佩的女豪杰。
细说李清照她是幸福的,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有一桩美满的婚姻,但更多的是她的不幸,她饱尝人生甘苦。
幸福时光的短暂,婚后父亲糟害,夫妇离别,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怎么会不伤心呢?更何况父子情深便作“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的诗词。
由此可见李清照内心的凄凉和所处环境的糟糕。
丈夫身亡,自己重病,自己的书卷丢失。
使她仅存的喘息也将消失殆尽,李清照面对这些不幸使她倒下了吗?没有!可见她是一个内心多么强大的女性。
她政治上的独立与自主是当时乃至现在很多女性难以相媲美的,她爱国的诗词抒发了她独到的见解。
生活上的不屈不挠,使她在面对人生中不幸没有倒下,她仍然保持那种“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崇高精神。
即使在南渡后流落江南孤独凄凉,她也仍然保持虽处穷困但志不去的精神。
她不自暴自弃的态度成为了一种从悲痛和愁苦中走出来的意志和力量。
在当时动乱的年代里一个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女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钻研的淋漓尽致。
这不能不说她独立性格的伟大,独立的生命力的强烈。
“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这是李清照对自己诗才的肯定,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
她用自己的诗作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家国沦亡的悲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她的诗,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一个柔中带刚,自信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女。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李清照对于自己不幸遭遇看得如此简单用宽广的胸襟面对,不管愁苦还是寂寞在她看来都何足挂齿。
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花中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