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

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

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

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

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

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

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

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

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

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

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一) 潮汕方言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

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

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

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

尤其在异域他乡。

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

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

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

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

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

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

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

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在许多国内旅游志上,提及到潮汕旅游,大体摆出的都是张美食地图,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潮汕的“吃”最出名。

潮汕饮食作为潮汕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特点的形成,同样是离不开潮人赖以生存的地理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及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

擅长烹制海鲜,可以说是潮汕菜最为突出的特点。

用料广博,是中国菜很多菜系都共同具有的特色,然而在众多的烹调原料中,特别突出擅长烹制海鲜的,恐怕只有潮州菜了。

潮州菜擅长烹制海鲜,首先是因为潮汕地区盛产海鲜。

潮汕平原所面对的滔滔大海,是丰富的海产品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源泉。

潮汕地区盛产海鲜,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人类生存规律的支配下,潮汕在很古远的年代,便有了喜食海鲜的习惯。

潮汕人喜食海鲜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潮州饮食文化的特色,当潮州菜得到形成、发展的时候,这种特色自然也就成为潮州菜的一大突出特点。

潮州菜在口味方面的突出特色是时尚清鲜。

潮州菜在口味上强调原汁原昧,突出“清”和“鲜”两大特色,也可以说,潮州菜这一特点,是和其它一些中国菜偏辣、偏酸、偏甜等浓重口味相对而言的。

此外,中国无论茶道、茶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潮汕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潮汕地区极富地方色彩的茶道文化,它历史悠久,植根于千家万户,几乎可以说,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人冲泡工夫茶,它在冲法上,不论是器具、用水、程序、饮法,都极具潮汕地方风味,我们甚至可以说,工夫茶是潮人的代表特征。

很难再找到这么一个地方像潮汕人喝茶的工夫和茶文化的普及。

有人曾戏说,“潮汕人是天生的贵族”,说的就是潮汕人喝茶,因为无论是在高档的茶馆、酒楼或是街边的摊档、普通百姓家、甚至是农忙时的田间,你都能见到潮汕人悠哉地喝工夫茶。

而且只要你走进潮汕人家做客,迎接你的90%是工夫茶。

潮汕人是有事喝茶、没事也喝茶,饭前喝茶、饭后也喝茶,有朋友时陪朋友喝,没朋友时自己喝,反正一天是茶不离口。

据统计,光汕头市区,每年消耗的茶叶总额就达到三四十个亿,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潮汕的茶叶店比米店多。

而事实上潮汕人对茶叶的称呼就是“茶米”,可见其是生活必备,缺之不可。

而且,只要是潮汕人喝茶,即使是一个人,他也会老老实实地端出专门的茶具,烧上开水,慢慢地一小杯一小杯地泡,决不海口大喝。

而对于冲泡的程序,常见的有九道的,也有像茶艺馆十八道的,而即使是普通家里冲泡,最少也有七道程序,而且道道有说头,像“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货如轮转”等等,而难得的是这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懂,可见潮汕茶风之盛,潮汕工夫茶在普罗大众心中的根深蒂固。

所以,潮汕在饮食充分展现了潮州菜在烹饪原料,在菜肴的口味上都非常顺应当今的饮食潮流,它表明潮州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风情,它表明潮州菜不但口味纯正,而且医食并重,有益身心健康,而所有这些方面,都有一个菜系能否发展且具有生命力的相当重要的方面。

(三)潮汕建筑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

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

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

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

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

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

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

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

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

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州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潮州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四)潮汕工艺潮州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

“潮州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

潮州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

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

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

在潮汕地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

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誉称。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

《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

清末,潮汕地区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

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

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

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州抽纱,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汕银饰,枫溪陶瓷,潮州嵌瓷,潮州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五)潮汕“商”文化潮汕传统文化是比较保守的,大部分人还是有着多子多福的观念,使得原本富庶的潮汕大地人口压力非常严重,这也就迫使许多潮汕人必须对外迁徙和异地谋生,这也就造就了潮汕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和精明能干的商业头脑;同时也因为异地谋生,使他们形成了共同进退的抱团思想,一荣俱荣敢闯敢拼的干劲;“潮商”也成为现代商业的一种独特现象,甚至有人将其与中国古代的晋商和徽商相媲美,称之为中国第三大商帮。

而纵观现代华商,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潮汕人,国内首富黄光裕也是潮汕人,中国最大的网络集团——腾讯的马化腾是潮汕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广州合生创展、珠江地产的朱孟依也是潮汕人……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各国,潮汕商人都是当地不可小视的一股商业力量,就好比在潮汕人最多的泰国,可以说泰国很大部分的经济命脉都是掌握在潮汕人手中:当今泰国最大的八家银行,潮汕人经营的有四家,像盘古银行的陈弼臣家族,控制泰国包括银行、保险、金融、国际航海、纺织等42家企业;泰国侨领郑午楼及其家族,拥有京华银行和泰国第一银行,还有工业、商业、地产等100多家公司;潮汕人谢易初、谢国民及其家族创办的正大卜峰集团,是东南亚最大的农牧工商联营的跨国公司,同时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进驻中国的第一支外资股,在中央电视台常见的正大综艺和国内大型连锁超市“易初莲花”即是其集团下所有(《潮汕海外移民》杜桂其著)……在历年的华人富豪榜和国内富豪榜上,小小的潮汕地区其富豪财富常常超越整个福建省富豪的总和和广东的1/2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