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
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
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
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
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
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
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
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
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
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
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
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
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
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着,欲有“某人无茶色”。
“茶三酒四秃桃二”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
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饮茶胜境古贾国与中国茶文化
其一,茶史悠久。
提起秦人饮茶,据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秦人取蜀第一次在秦惠王更元
九年(公元前316年),当时蜀人已经种茶、饮茶,并将此艺能传
授给秦人。
另据东汉班固《汉书·赵飞燕别传》云:“帝(刘骜)
崩后,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
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
’”这就证实汉代长安宫廷里已有饮茶的时尚。
到了唐代,许
多帝王对茶事亦很投入,从宫廷到山庄,从文士到百姓,饮茶之风
十分盛行。
进入宋代,茶馆业已经兴盛起来。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蒲
城地区,不仅出现了茶,而且人们就饮茶,并且会饮茶,通晓煮饮
方法。
君可知,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朝时期,茶叶已经从药用逐渐
转变(发展)到饮用阶段,西汉时期的长安宫廷已有饮茶习俗,有
了饮茶文化的萌芽。
不过,当时饮茶方法很原始,不像当今的冲泡,而是烧煮。
诗中的“倩火煮新茶”可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情况。
其二,注重水火。
唐代陆羽《茶经·五之煮》指出:“其水,
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当今业内人员又常说:“水是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诗中“源泉有真液”之句,显然是符合陆羽茶
学理论的。
这里既说明当时人们明白以上好的水煮茶的道理,又反
映了古贾国就有“真液”,“真液”者适宜于煮茶的好水也。
查阅
蒲城历史可知,古贾国有洛水、白水河、石川河、渭水环绕四周,
镐漫水、浩泉又纵贯境内。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位于贾曲西北方向
的漫泉河水在贾城西侧由北向南而流,至城南迂回朝东,环绕于此,也许此水就是作者笔下“真液”之源。
细心的人一看就明白,这首
诗在写水的同时又写了火,“倩火”二字在诗中显得非常巧妙,说
明了人们煮茶不是一般的火。
这火无非是《茶经》所提出的“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全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以“倩火”煮上好的水烧
新茶喝的道理。
孙中山先生对饮茶的评价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他不但长期从事革命活动,而且对于振兴我国实业,也有精辟的研究和见解。
孙中山先生对饮
茶有很高的评价,且认为发展茶业对振兴中华实业有着重要位置。
他在《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知难行易》中指出,中国自古
以来就有较高的文明,表现在饮食和烹任都比西方各国讲究和合理。
他说,“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谈板,而加以莱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
”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他也说“茶为文明国所既知已用
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
实出产之,其种植及制造,为中国最重要工业之一。
”
孙中山先生在《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出口货物,除了丝之外,第二宗便是茶。
……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
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称为习惯,茶便称为一
种需要品”
饮茶有许多欢愉在其中
植茶、制茶、饮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品茶,是一种
高雅的享受。
品茶或在美景如画的湖边茶居,或在大街小巷的茶楼里,或在古色古香的茶馆里。
饮茶,有清凉止渴、清热解毒之功效。
还有一看,有许多欢愉在其中。
经年茶客钟情茶道,他们把淡茶叫“清”,浓茶谓“酽”,对茶的色、香、味、形都非常讲究。
买来一掬新茶,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只见茶叶上下翻动,尖朝上,枝朝下,毛毫竞相
显露,慢慢舒展开来,于是泡出了一杯绿水,唤来了一壶春色。
还
有一种品法,一个人独坐书房或在向阳的窗子下,面前放一杯热茶,手捧一本爱读的书,看一会儿书,想一会儿事;或呆呆地看着茶叶在
水中缓缓地舒展,轻轻呷上一口,留在口中回味,感受那或浓或淡
的苦、或有或无的香。
而今,茶馆处处有,品茶成时尚。
茶不因时尚而老去,时尚倒使饮茶、看茶、品茶更加盛行起来。
这时候若有品茶师在场,他们定
会摇头晃脑地品评:此茶挺直略扁,润绿显毫,香高味醇,汤清色碧,此乃好茶也!这才是真正的看茶。
茶客们啜一口香茗,顿感清香入内,通体松酥,疲劳烦躁被稀释得淋漓尽致,令其久久不忍停杯罢盏。
饮茶吟诗痛痛快快地茶隐
阮元不善酒,曾说过:“余不能饮,最多一杯而已。
”因此,凡
所到之处,他常常是携茶自娱,写有茶诗六十余首。
他还有一个
“茶隐”的习惯,就是在他做官期间,每逢他的生日,便停止办公
一天,邀几个亲朋好友,来到山间或竹林等幽静之处,饮茶吟诗,
痛痛快快地玩一天,称为“茶隐”。
亲颜喜付与诸孙,黄果如饴共甘悦。
”美景、香茶与人伦之乐共存。
阮福在中国茶叶史上名声更大。
他一生著述颇丰,且不乏鸿文
巨作,如《孝经义疏补》十卷、《滇南古金石录》一卷等等。
他融
会贯通以往存有的普洱茶资料《云南通志》、檀萃《滇海虞衡志》、李石《续博物志》、《贡茶案册》、《思茅志稿》等,并参照、比
较当时普洱茶状况,撰写了《普洱茶记》。
他记述茶事翔实,考证
有据。
此外,阮福还记述了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和花色品种。
阮元的爱茶习惯,其子女也耳濡目染,尤其对他的三子阮福影响更大。
在广州时,阮福曾为父亲专门运学士泉泉水泡茶。
其中有:“茗投龙井叶,咀味清且甘。
诸孙与杯勺,可抵饴弄含。
”品茶之
余享受天伦之乐。
在昆明,阮元在抚署宜园,当雪晴时,煮茶于竹
林中,并题竹林茶隐卷。
玉川老婢来煮茶,梅瓣雪泉试同啜。
借闲
一日得披图,静坐幽篁自怡悦。
”阮福奉命敬和一首,其中云:“我家茶隐自年年,两弟今年未随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