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
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
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
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
5.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
“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旨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
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B)”。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B )。
A.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B.兄弟之间的关系C.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D.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3.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可以选择的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是(A )。
A.家庭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团体辅导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性特征不包括(B )。
A.过度敏感B.强迫性C.抑郁D易受暗示性5.在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中,“人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感受和思维负责”是哪个治疗流派所强调的观点?(B)A.行为疗法B.现实疗法C.家庭疗法D.系统补偿疗法三、填空题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___问题行为综合症___”。
2.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服用药物、___内部失调____和___外部失调___等三个方面。
3.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表现出明显的__年龄___或___年级__发展趋势。
4.青少年网络成瘾可以分为游戏成瘾、色情成瘾、__关系成瘾____、__信息成瘾___和___交易成瘾___等五类。
四、判断正误1.对化学药物的依赖期,一般开始于12—21岁,18—25岁达到高峰期。
(√)2.有些反社会行为开始于青春期,程度不是很严重,而且可能在个体成年以后自动消失,这种反社会行为被称为“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
(×)3.对父母进行有关教养方式和策略方面的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疗法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
(√)4.网络成瘾是一种“物质性成瘾”。
(×)5.网络可以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
(√)五、简答题1.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1)、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家庭背景首先,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吸烟行为,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最后,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也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2)、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同伴因素友伴至少通过四种方式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3)、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与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自身对抽烟的态度、认识、观念以及青少年人格和心理特征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抽烟行为。
青少年的心理和人格特征也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密切相关。
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1)、青少年饮酒与家庭因素父母对饮酒的态度和行为影响青少年的饮酒行为。
父母对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支持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酒具有代代相传性,这可以从生物——生理理论去解释,因为酒精影响了新陈代谢的进程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者认为遗传或天生的因素使得酒精上瘾的易受性增加。
(2)、青少年饮酒与同伴青少年将饮酒看做是“社会群体成员”的标准,可为结交朋友提供便利,特别是结交异性朋友。
(3)、青少年饮酒与自身因素青少年的主观因素,包括个性特征以及对饮酒行为的态度等,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饮酒行为。
2.与青少年抑郁相关的压力成分和环境条件包括哪些?答:首先,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多,青少年不断地目击攻击行为或者成为父母相互攻击的受害者,遭受拒绝或惩罚,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而且离异家庭中的青少年的抑郁发生率更高。
第二,不受同伴欢迎或同伴关系不良的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
第三,抑郁的青少年比不抑郁的青少年报告更多一贯和强烈的压力。
转学、与异性约会或应对家庭关系的转换等都会导致压力的升高,而且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会促成和加剧个体消极认知风格的发展。
我国学者刘振兴(1992)的研究表明,与抑郁极度相关的因对个学生的影响呈现层次性,依次是:自感学习压力大、自感自己性格的某些弱点、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矛盾、高感升学或选择职业失望、家庭亲人关系不好、与老师产生了矛盾、与异性同学交往思想波动大。
3.青少年抑郁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有哪些?答:当抑郁的症状真正出现在青少年中时,就要借助专业手段对其进行治疗。
对青春期“抑郁”的治疗与其他方面症状的诊治非常相似。
临床医生认为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
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包括哪些?答:无序的家庭生活、父母的婚姻不美满、父母或亲密朋友的死亡、最近行为方面的明显变化,特别表现为退缩或与家庭、先前有过自杀未遂或企图自杀的想法、抑郁或妄想——强迫行为、学业失败或学业成绩下降、谈论或真的奉送自己珍爱的东西出现心不在焉、冲动等情绪变化或者发生意外事故的倾向、睡眠状况出现紊乱,失眠或嗜睡,特别表现在白天。
5.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是什么?答:(1)、心理和躯体疾病,网络成瘾开始时出现精神上的依赖现象,如发怒、精神不振,做事无兴趣等;后来可能发展为躯体上的依赖,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如: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抑郁、产生敌意等等。
(2)、学习成绩下降,成绩下降,旷课,逃学。
(3)、影响现实人际交往,青少年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
(4)、影响思想道德观念,大量的网络信息都是没有经过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
这类信息势必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5)、引发社会难题,青少年长期玩飞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1.试述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与预防矫治策略。
答:(一)家庭因素:研究结果证明,青少年犯罪人的家庭更可能使用体罚式的管教方式。
研究表明,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者都是男生,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离异或来自贫困家庭。
青春期以前的青少年犯罪趋向于在家庭内部蔓延,许多早年就产生违法行为的青少年的同胞兄妹也往往有同样的行为问题。
(二)同伴因素:青少年时期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同伴的支持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决定因素。
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行为是在群体情景下产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的压力而做出趋同于群体的行为。
亚文化理论认为,青少年犯罪同伴群体直接引起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交往的形成,被看成是接触周围存在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群的结果,这种亚文化群对青少年的交往具有重大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并不承认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群,该理论指出,同伴群体通过同伴赞许的塑造、强化机制促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获得及维持。
因此,青少年犯罪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越轨同伴对强化源的控制。
(三)个性特征:除了家庭和同伴等外在影响因素外,还有一些潜在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决定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青少年约在8岁时就有了关于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历史。
儿童早期出现的特定的反社会人格特征可以预测青少年及其以后的犯罪行为。
其次,研究表明,犯罪的青少年更容易冲动,比同伴更易产生多动症,或者是官方认为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失调(ADHD)。
其中ADHD表现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松懈和过量的活动等特点,尤其表现在学习情景中。
第一,有关研究发现.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认知和道德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犯罪青少年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较其同伴得分要低,有人指出犯罪青少年在某些时候智商要比其同伴平均低8分。
另外,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差,道德水平不高。
第二,攻击性青少年大都有先前同伴关系不良的经历。
(四)社会经济地位: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与贫穷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首先,在贫民区的家庭中,父母较少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抚养和监控,这些有效性的减少导致了暴力和攻击的增长。
其次,这种相对策中的贫穷阻碍了社会机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机构很难提供青少年需要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与中产阶级的社团不同,在失业者团体中的青少年不是通过事业的成功显示其存在与力量。
相反,他们是利用攻击来显示其存在和力量。
最后.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邻居间,这种暴力的揭露本身又会促成暴力的发生。
另外,研究还发现种族和阶层与青少年犯罪存在一定的关系。
许多早期有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成年后,还是被诊断为反社会性人格失调或持续拥有青春期的犯罪行为,这种反社会行为被称为“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
有些反社会行为开始于青春期,程度不是很严重,而且可能在个体成年以后自动消失,这种反社会行为被称为“限定于青春期的反社会行为”。
这两种反社会行为的起因是不同的,因此对它们的干预也应该存在差异。
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首先应该预防早期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
家庭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端,通过家庭的支持和学前期的干预可阻止早期学业问题的产生。
研究发现,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例如父母的训练或家庭治疗)比针对个体青少年的干预更可能成功,但是这种方法比较费力、费时。
而且所有的干预几乎都面临一个问题,即危险性很大的年青人在一起会无意识地增加一些违法行为的影响,干预本身会在违法同伴中形成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