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
(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
(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

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
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
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

机器翻译的出现是对几千年来传统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人类翻译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翻译事业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一次翻译的高潮出现在东汉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以佛经为主,佛经的翻译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明朝后期至鸦片战争期间,翻译的内容主要涉及西欧各国的基督经籍、科技、哲学、文学等著作。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期间翻译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第四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我国的翻译事业得到了大解放,翻译活动也进而进入一个最兴盛,最繁荣的发展新时期。

2联系所学的商务翻译课程,阐述翻译的标准、过程及方法
1标准:一般而言翻译须遵从“信”“达”“雅”三个基本原则。

相对于文学翻译,商务翻译关系到贸易是否能够达成等重要事项,要求正确及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翻译中“信”最为重要,忠实的传达原文表述的意思,且,商务翻译中很多涉及法律法规翻译,应当严格照原文意思,不可随意添加自个人理解及意见。

其次,“达”即语句的通顺与流利,商务翻译要求各类文书的翻译符合本国语言,语句通顺,不得出现歧义等。

最后相对文学翻译的雅,商务翻译并不是特别注重。

2过程(1)分析原文,侧重文体,即通读全文,了解是信函还是法律文书等文体,进而确定翻译的基调。

(2)初稿翻译,初稿翻译前再通读全文,将不知道的词查阅,之后进行初稿翻译。

(3)认真检查初稿译文内容,特别注重准确性和连贯性。

检查语句是否通顺,商务翻译是否正式,是否符合汉语或本国语言的习惯。

(4)从问题上检查译文。

对照原文检查是否漏译,错译之处
(5)检查译文的拼写,是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和格式。

(6)采纳他人的意见,交换意见,看别人的翻译中的优点,共同探讨,寻找最佳翻译3 方法:一般而言翻译有直译,意译,减译不译等方法
商务翻译用的最多的是直译,直接传达原文意思,因具某些文书有法律效力不可随意添加个人理解。

在商务翻译中要把源语言用准确、忠实的信息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让读者阅读时获得与原文内容相等的信息。

同时,不可随意减译、不译。

再者,正确使用贸易术语,正确使用商务翻译中专业术语、缩略语、以及出现在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新词语。

最后,合同翻译因对贸易双方具有约束力,在翻译时对于不明确的地方明确后在翻译。

使得合同严谨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