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化学】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

中考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说课稿(特等奖)初中化学中(会)考重难点优质课说课大赛《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说课人:谢琴单位: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时间: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九日《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谢琴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它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原因和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同时,该节内容还是中考化学的一个必考考点。

如:08云南中考第23题、09云南中考第27题、09昆明中考第14题、10玉溪11题、10曲靖15题、10普洱7题、11成都18题、12成都6题、13成都13题。

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中考化学以及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总和”的理解.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难点突破方法:1、借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实验的分析与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总和”。

2、借助镁条燃烧的实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参加”。

3、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四)考情分析本课题为中考的考查热点,纵观近六年成都中考化学,其命题范围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以及应用,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或分析计算等形式考查,分值在4~8分左右。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4)学生认知过程分析:认知顺序:从单一物质的质量到各物质质量总和最后到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从实验证明守恒到从微观和本质角度去理解守恒。

认知障碍:从开放体系到密闭体系、从分步称量到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转换;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质量到微粒质量的理性思维转换。

三、遇到的困惑及解决方案两点困惑:1、本堂课实验多,时间紧。

怎样设计课堂,才能既节约时间,又不妨碍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构和认知。

2、怎样把握探究实验的开放度,到底放手多少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较合适。

解决方案:1、①两个探究实验,可以分小组同时进行,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实验时间。

②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后,再开始实验,提高实验的效率。

③在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加以适度的引导,提高讨论的效率。

2、基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课内容较多以及学情分析,可以在难度较小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实验,设计交流讨论环节,放手给学生来设计和改进,进行实验——改进——再实验。

四、教学分析和学法指导教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设计(一)(二)教学具体过程【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多媒体展示运动会发令枪图片。

引发问题: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会发生改变。

【环节二】分析推理,提出猜想猜想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猜想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猜想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环节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演示实验红磷燃烧的实验耗时长,由教师演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技巧方面(两次称量)起到示范作用,为后面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打下基础。

实验后,同学们观察到天平平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1、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器材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探究活动一: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探究活动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提供一个学案(见最后一页),介绍关于上述反应的一般性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并拍摄学生的实验过程2、汇报结果A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数据分析展示拍摄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查找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4、装置改进小组讨论,将敞口装置改为各种密闭装置。

演示实验教师用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再次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实验后,同学们观察到,天平平衡,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体验成功的喜悦。

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产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师强调四要素:“参加”、“化学反应”、“质量”和“总和”。

【环节四】分析论证,探求实质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环节五】解释应用,拓展提高展示镁条燃烧的图片,请学生分组讨论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通过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二字,使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可能会不相等,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是守恒的。

最后,本着潜质生有吃的,中等生吃的饱,优等生吃的好的原则,精选少量练习,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巩固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三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关系探究】学案班级姓名探究一:探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友情提示】铁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在一起就能发生反应,这个反应会给铁钉的外面套上一层红色的铜衣,非常漂亮。

同时生成一种可以补血的物质叫硫酸亚铁。

你的设计方案:你记录的数据:你的结论:探究二:探究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友情提示】将稀盐酸溶液倒进盛有碳酸钠粉末的烧杯中,马上就看到大量的气泡,即二氧化碳气体,此外还生成了氯化钠和水。

你的设计方案:你记录的数据:你的结论:二、中考化学推断题2.如图是一个“珠漏”,A首先漏下,A﹣F分别代表6种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氧气、木炭、碳的某种氧化物、铁、四氧化三铁、硝酸铜。

珠子漏下的规则:①相对分子质量第二大的第一个漏下;②先漏下的珠子带动下一颗相互间能反应的珠子漏下,从而实现按A ﹣B ﹣C ﹣D ﹣E ﹣F 的顺序漏下。

(1)上述“碳的某种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

(2)A 与B 反应的现象是____。

(3)物质C 的用途是____。

(4)E 与F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答案】CO 固体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C+Fe 3O 4===高温3Fe +2CO 2↑【解析】 【分析】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木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是56,四氧化三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32,硝酸铜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8。

一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因为相对分子质量第二大的第一个漏下,故A 是硝酸铜;先漏下的珠子带动下一颗相互间能反应的珠子漏下,硝酸铜能与铁反应,故B 是铁;铁能与氧气反应,故C 是氧气;氧气能与一氧化碳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故D 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四氧化三铁反应,故E 是四氧化三铁,碳具有还原性,能与四氧化三铁反应,故F 是木炭。

【详解】(1)上述“碳的某种氧化物”的化学式是CO 。

(2)A 与B 的反应是:Fe+Cu(NO 3)2=Fe(NO 3)2 +Cu ,反应的现象是固体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物质C 是氧气,氧气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4)E 与F 发生的反应是四氧化三铁与木炭之间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Fe 3O 4===高温3Fe +2CO 2↑。

【点睛】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如图所示,A ~H 分别是氢、氧、硫、氯、钠、铜、钙、铁八种元素中的两种或几种组成的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箭头表示物质间能转化,“—”表示物质间能反应),G 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溶液显蓝色。

请回答:(1)G 的化学式为_____。

(2)C→D 的实验现象为:_____。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A→B:_____。

G→H:_____。

(4)在上述转化关系中,一定不包含_____反应(填基本类型)【答案】CuSO4固体减少,放出大量的热H2SO4+BaCl2 =BaSO4↓+2HCl CuSO4+BaCl2= BaSO4↓+CuCl2置换反应【解析】【分析】G 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溶液显蓝色,则G为CuSO4,能生成硫酸铜的氧化物为CuO,则E为CuO, CuO与H2反应生成H2O,则C为H2O, H2O与Ca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D为Ca(OH)2,A可能为H2SO4, H2SO4与BaCl2反应生成HCl和硫酸钡,则B可能为HCl,D、F均为碱,且D能生F,则F可能为NaOH,G能与氯化钡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铜,则H可能为CuCl2,验证无误,推导正确。

【详解】(1)G 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溶液显蓝色,则G为CuSO4;(2)C为H2O, H2O与CaO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实验现象为固体减少,放出大量的热;(3)由上述分析可知A→B:H2SO4+BaCl2 =BaSO4↓+2HCl;G→H:CuSO4+BaCl2= BaSO4↓+CuCl2;(2)上述物质中不含有单质,故反应一定不包含置换反应。

4.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①中A 物质的作用是______;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写一点即可); (4)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其名称为______. 【答案】催化作用 2323CO+Fe O 3CO +2Fe 高温涂油 光合作用【解析】 【分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A 、E 为固体氧化物,且A 为黑色粉末”、“B 、D 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 具有消毒杀菌作用”,说明B 为过氧化氢,而D 是水;从反应的角度也可以判定,由于AB 反应生成物中竟然依旧有A ,说明A 为催化剂,而BD 是液体,所以应该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C 可能为氧气;CD (氧气和水)和X (金属)能够反应生成E ,在初中只有铁生锈是这样三种物质,所以X 为铁,而E 主要成分为铁锈.而E 和盐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F (三价铁离子的溶液是黄色)也印证了E 为氧化铁.而E 和“有毒的气体”Y 能够反应得到金属X ,所以Y 为有毒的还原性气体,所以为一氧化碳,则Z 为二氧化碳.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详解】(1)反应①中A 物质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或者是催化作用; (2)反应④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23CO+Fe O 3CO +2Fe 高温;(3)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即防锈,可以从表面考虑刷漆、抹油或者做镀层,从内部考虑的话就是做成不锈钢等.(4)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其名称为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 【点睛】物质推断题解题关键是借助特征性反应和物质的特征性颜色等,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要多总结,勤反思,构建物质之间转化关系的网络图,这样解答类似题目将很顺手.5.A~I 为九年级化学所学的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