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重要)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研究和应用
(重要)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研究和应用
根据干福熹的理论研究和各种氧化物在玻璃中 的作用,确定玻璃组成如表1所示。
率较高,能适当提高玻璃的耐碱性,但ZnO含量过
表1玻璃化学组成
W/%
注:玻璃折尉翠是用V-棱镜测量的o 1.2玻璃性能分析
在试验中,BaO由碳酸钡和硝酸钡引入,除 ZrO:外,其余氧化物均由工业原料引入。将各种原 料按照设计的玻璃组成,准确称量搅拌均匀后,置于 白金坩埚中熔化40 min,倒人模具中成形。 1.2.1玻璃折射率的影响因素
图3玻璃微珠回归反射图
当人射角C≠O时,发生回归反射条件可根据 折射定理:
,z。sin C=nsin b,由于,l。=1,所以sin C= nsin b。由光学理论得出C=2b,所以玻璃微珠折射 率丸=2cos b。从光学原理中我们知道,C≤90。。也 就是6≤454。因而只有当n≥√2时,玻璃微珠才会 发生回归反射现象,但这时由于反射光线不能集中 在一个小的角锥内,玻璃微珠的回归反射现象不太 明显。而靠近光轴的光束经折射率蹿≥√2的玻璃微 珠折射后随折射率不同而有3种聚焦情况:
】24
万方数据
是通过加热后,它从四面体转变成八面体,引起玻璃
的快速析晶。
高折射率玻璃都有一个很大的析晶温度范围,
析晶温度在700~1 150℃,随着温度的不同,玻璃
的析晶速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700℃时加热数
10 min后,玻璃才开始析晶,在900~1 000℃时,玻
璃经过很短的加热后,就已经全部变成晶体。所以
收集器中,气体和玻璃颗粒分离。成珠工艺如图1
所示。
gHS
图1成珠工艺
建材世界
2009年第30卷第2期
1.4试验结果 我们在试验中通过对加料方式、烧嘴的燃烧状
况进行调整后,生产出高质量的玻璃微珠,见图2。
图2试验生产出的高质量玻璃微珠
2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应用
2.1微珠回归反射原理 玻璃微珠是一种新型的硅酸盐材料,当折射率
将制成的玻璃块放在马弗炉中加热,因为玻璃 的析晶是从玻璃的表面开始,所以我们在不同的温 度下对玻璃加热相同的时间,就可以根据玻璃的析 晶程度得出玻璃在不同的温度下析晶速度的大小。
在普通的钠.钙.硅等玻璃体系中,TiO:是作为 玻璃网络外存在于玻璃中,有时它也可以作为微晶 玻璃的晶核剂引入到玻璃中。但是在有较多的能提 供氧离子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存在时,它可 以以四面体的形式存在于玻璃中。所以在此次试验 中,我们认为TiO:在玻璃中处于四面体的位置,但
在1.9--2.1之间时具有较好的回归反射特性。即 当一束光线在一定范围内以任何角度照射到微珠表 面时,由于微珠的折射作用而聚光在微珠后面特定 的反射层上,反射层将光线沿着光源方向平行反射 回去,图3为玻璃微珠回归反射图。(图3中OP为 光轴,C为人射角,b为折射角,,z为玻璃微珠折射 率,咒。为空气折射率。)
RAMOS A.Y.等的研究,TiO:/BaO的摩尔比和玻 璃的折射率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试验中,选择
根据蒋亚丝的研究成果,为了达到高折射率,玻 TiO:一BaO—SiO:一AI:O,系统作为玻璃的系统,同时选
璃组成必须考虑各组分的比例。Ti02太少时,折射 择合适的TiO:/BaO的摩尔比。
率低,Ti02太高时,熔化困难,成玻璃难。Ti02和 BaO共存时,使玻璃的熔化温度下降。ZnO的折射
1)折射剥2<,z<1.93时,焦点落在微珠外;
2),z=1.93时,焦点落在微珠内表面上;
3)折射率咒>1.93时,焦点落在微珠中。
我们也可以将厚透镜的公式(1)应用到玻璃微 珠上来对玻璃微珠的回归反射特性进行分析
F=nr/2(,z一1)
(1)
式中,F焦距;咒玻璃的折射率;r玻璃微珠的直径。 对于通过微珠中心附近的光线来说,7z=2时,
123
2009年第30卷第2期
工业生产中,由于Pb2+有毒,不符合环保要求,而 高时,将增大玻璃的析晶倾向。舢:O,的加入能显
Bi:03、Te02和稀土氧化物价格昂贵,不适合作为玻 著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根据WATANABE N.,
璃原料,并且形成玻璃的范围又极窄,也不太适合工 业化生产,所以只有TiO,是最合适的氧化物。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随着Ti02/BaO摩尔比的 增大,玻璃的折射率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随着 碱土金属氧化物BaO的降低,玻璃中提供氧的能力 减弱,所以部分Tio’以金红石的结构存在于玻璃 中,从而导致玻璃的折射率提高。在碱金属氧化物 和碱土金属氧化物含量于Ti02的含量同时提高后, 玻璃的折射率显著提高,从而说明玻璃的折射率主 要还是跟玻璃的组成有关。 1.2.2玻璃的析晶性能
关键词:TiOz.BaO.Si02.他03;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回归反射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Refractive Index Glass Beads
PENG chen (China Triumph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Ltd,Bengbu 233018,China)
会使玻璃的人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产生很大的偏离, 因而大大降低了玻璃微珠的回归反射性能。
2.3应用领域
玻璃微珠是制造回归反光新型光学功能复合材
料的核心元件。玻璃微珠、高性能粘合剂等组成的
复合型贴膜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回归反射性能,和具
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和节能
性,被广泛用于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海洋运输、矿
高折射率玻璃的最大析晶速度在900~1 000℃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间,我们在玻璃粉成球过程中。要避免玻璃在此温度
区域内停留较长的时间。
1.3成珠工艺
试验中,通过烧嘴的高速火焰将玻璃粉带进火
焰中,从而使玻璃粉在火焰中充分分散、得到很好的
加热。在l 200℃高温的火焰下,玻璃粉利用自身
的表面张力成球。成球后的玻璃颗粒随着气流进人
2009年第30卷第2期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研究和应用
彭程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蚌埠233018)
摘 要: 以Ti02.BaO-Si02一鹏q系统的玻璃作为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材料,研究了玻璃的组成对玻璃折射率的
影响,玻璃的性能和成珠工艺对微珠的性能影响。通过对微珠的回归反射特性进行分析,指出了微珠的应用前景。
彭程, PENG Chen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蚌埠,233018
建材世界 THE WORLD OF BUILDING MATERIALS 2009,30(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wjckj200902036.aspx
山、坑道、消防、城建等领域作为各种反光标志,同时
也广泛用于广告、电影、多媒体电脑等产品的投影屏 幕。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彭程,高级工程师 E-maihjiancaisj@ctiec.net
125
万方数据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1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研究
1.1玻璃成分的确定 当玻璃微珠的折射率为1.93时,球状透明体的
焦距恰在球体的表面,此时用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制 作的反射膜回归反射性能最好。但是,普通玻璃不 足以达到如此高的折射率,提高折射率的方法是在 玻璃成分中加入高折射率的氧化物,如要使玻璃的 折射率达到1.93,按照干福熹的理论研究,必须在 玻璃中加入大量的折射率超过1.93的氧化物组分。 如PbO、Bi:03、Ti02、Te02和稀土氧化物,同时减少 低折射率的氧化物含量,如Si02、K:O、Na20等。在
tics.
Key words:Ti02一BaO-Si02·A12 q;high refractive index glass beads;retro-reflection
高折射率玻璃微珠是回归式反光材料中必不可 少的添加材料,回归式反光材料利用高折射率玻璃 微珠独特的光学性能,即将由光源射来的光线向原 光源方向进行反射,并保持在一个不大的角锥内,由 于它不要外加电源即可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所以 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材料。目前国内使用的回归 式反光材料大部分是从美国3M公司进口。高折射 率玻璃微珠在我国只有少数厂家采用铂金坩埚熔融 法生产,其产品技术参数很不稳定,且设备投资大、 耗能高、成品率低,难以大规模批量生产。所以,深 入研究高折射率玻璃微珠的化学组成、成形方法以 及性能参数的测定评价等,对于完善高折射率玻璃 微珠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成本等,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F=,.,因而焦点是位于玻璃微珠的背面,这时它能 呈现出完整的回归反射特性。但由于受球面象差的
影响,通过周边的光线被折射得很大,所以对于通过
离中心37。处的光来说,在,l=1.9时,它的焦点聚
在微珠的背面,这时才能呈现完整的回归反射特性。 2.2影响微珠回归反光性能的主要因素
2.2.1玻璃折射率
从上述玻璃微珠的回归反射原理中可知,玻璃
目前,国内研究的高折射玻璃系统主要采用 TiO:.BaO.ZnO.Si02、Ti02.Ba0.ZnO—B2 03和Ti02一
BaO.ZnO—Z蛾系统。文中从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
万方数据
性和降低成本出发,在玻璃系统中引人大量的Si02 和~:03,使玻璃转变为Ti02.BaO—Si02一A1:03体 系。在成珠工艺上,利用烧嘴的高速火焰引射玻璃 粉。避免了采用粉末喷涂工艺消耗大量的动力和能 源。
微珠的回归反射特性跟玻璃的折射率有如下关系:
当压<,z<1.93时,随着玻璃微珠折射率扎的
增加,反射光线越靠近光轴,角锥越小,所以回归反
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靠=1.93左右的玻璃微珠
由于光的焦点落在微珠内表面,可得到最优良的回
归反射性能。
2.2.2玻璃内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