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体安全相关知识简介一、气体的相关名词及换算关系气体的常见单位:ppm:指的是百万分之。
如5ppm一氧化碳指的是空气中含有百万分之5的一氧化碳。
%LEL:指的是气体爆炸下限的浓度。
如10%LEL指的是达到了气体爆炸下限浓度的10%。
VOL:指的是气体体积百分比。
如5%VOL指的是特定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占5%。
TWA:8小时统计权重平均值指人暴露在此浓度下工作八小时不致有不良反应。
STEL:短时间平均允许浓度人连续暴露在此浓度下任何15分钟,不致有下列情况:1.不可忍受之刺激2.慢性或不可逆之组织病变3.麻醉昏晕作用,意外事故增加之倾向或工作效率之降低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ppm用在较为精确的测量;LEL用于测爆的场合;VOL的数量级是它们三个中最大的。
我们举个例子:如甲烷的爆炸下限是5%VOL,所以10%LEL 的甲烷气体有以下对应关系:10%LEL=5000ppm=0.5%VOL。
1ppm是多少呢?1ppm是一百万分之一,是一个相当微小的比例,它相当于100千克水里的一滴酒精,5000千克盐中的一匙糖。
二、爆炸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爆炸:爆炸上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
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1、什么是爆炸下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点火源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燃烧是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氧化反应,爆炸必须具备三个要素:a、可燃物(气体—燃气等\液体—酒精、汽油、煤油、柴油等\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b、助燃物(氧气);c、点火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可燃气的燃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散燃烧,即挥发的或从设备中喷出、泄漏的可燃气,遇到点火源混合燃烧。
另一类燃烧,是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着火燃烧,这种燃烧反应激烈而速度快,一般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声响,又称之为爆炸。
燃烧与爆炸没有严格的区分。
有关权威部门和专家已经对目前发现的可燃气作了燃烧爆炸分析,制定出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它分为爆炸上限(英文upper explode limit 的简写UEL)和爆炸下限(英文lower explode limit的简写LEL)。
低于爆炸下限,混合气中的可燃气的含量不足,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高于上限混合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不足,也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
另外,可燃气的燃烧与爆炸还与气体的压力、温度、点火能量等因素有关。
爆炸极限一般用体积百分比浓度表示。
易爆物质: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存在的。
点燃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摩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电气、仪表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2、国家关于爆炸场所产品的规定国家对于爆炸场所有严格的定义,根据佳木斯权威防爆认证机构最新定义GB3836.2-2000(等效于国际标准IEC 60079-1),防爆场所分为三个区:0区、1区、2区。
国家规定使用在防爆场所的仪表分为隔爆型检测仪表、本安型检测仪表、增安型检测仪表等。
0区必须使用本安型检测仪表,国家对该类仪表检测极其严格;1区可用本安型或隔爆型;2区可用本安型或隔爆型或增安型仪表。
国家对安全检测仪表防爆形式的标志如下:隔爆型"d";本安型"ia"、"ib";增安型"e"、正压型"P"、充油型"O"等。
国家规定对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I类---矿井甲烷;II类---爆炸性气体、液体蒸气、薄雾;III类---爆炸性粉尘、纤维。
其中国家对II类爆炸性物质,按照其传爆能力分为I、IIA、IIB、IIC四个等级,IIC级传爆能力最大,故最危险。
国家标准规定了引燃温度的分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引燃温度是指能被点燃的温度极限值。
引燃温度分为六个组别T1~T6,T6级别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最危险。
国家对安全仪表实行严格的检测,对每个生产厂家的每一个型号仪器都按其申请的防爆等级进行检测,合格后发给防爆合格证。
3.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别,级别与温度组别1.1,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划分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0区一般只存在于密封的容器,贮罐等内部气体空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1区也很少存在,大多数情况属于2区。
1.2,防爆电器设备分为二类:I类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II类除矿井以外的场合使用的电气设备1.3,II类电气设备,按其适用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分为IIA,IIB,IIC 三类;并按其最高表面温度分为T1-T6六组。
1.4,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引燃温度分组,见表1。
1.5,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分级,见表2。
表1 表2三、 可燃气体知识什么是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浓度时遇到点火源会产生燃烧或爆炸的气体。
常见的可燃气体有甲烷 、异丁烷、丙烷、戊烷、炔类、烯类、氢气等。
(民用的燃气是指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可燃气体泄漏会爆炸吗?无论是甲烷、氢气、天然气还是煤制气(只要是可燃气体),由于各种原因泄漏后,当室内可燃气体浓度超过爆炸下限时,遇火种(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则发生爆炸。
报警器为什么能知道可燃气体泄漏?燃气报警器的核心是气体传感器,俗称“电子鼻”。
这是一个独特的电阻,当“闻”到燃气时,传感器电阻随燃气浓度而变化,燃气达到一定浓度,电阻达到一定水平时,传感器就可以发出声光报警。
什么叫声光报警?燃气泄漏使室内浓度达到报警器浓度后,报警器的红色指示灯亮,蜂鸣器发出“辟-辟-”的报警声,所以叫做声光报警。
可燃气体报警器为什么有有效期?因为传感器,一般1-2年性能就下降,因而丧失报警器的安全性,报警其中的其它电子元件(例如变压器、电容器、晶体管等)的寿命却也都有限,所以,连先进国家也规定有效期。
为保安全,有效期到期后必须更换新的报警器。
安装报警器和减少事故有多大关系?上图是日本全国液化气报警器普及率和发生事故件数的关系图。
从1979年到1994年的16年间,随着报警器普及率从26%上升到97%,全年事故就从800件减少到几十件。
可见报警器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报警器为什么需要经常点检?可燃气体何时泄漏谁也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求报警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停的“值班”,象查岗一样,为了确认报警器动作是否一直处于正常状态,我们每半年或一年标定一次。
报警器报警了怎么办?千万别开灯!千万别点火!千万别拔报警器插销!您首先关闭燃气总阀门,并立即开窗通风。
等到室内燃气浓度降下来后,报警声会自动停止。
在没找出泄漏原因时,不要开总阀门。
气体传感器性能的关键气体传感器的性能主要看其灵敏度、选择性(抗干扰性)和稳定型(寿命)。
可燃气体报警器由探测器与报警仪构成,广泛应用于石油、燃气、化工、油库等存在可燃气体的石油化工行业,用以检测室内外危险场所的泄漏情况,是保证生产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仪器。
当被测场所存在可燃气体时,探测器将气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或电流信号传送到报警仪表,仪器显示出可燃气体爆炸下限的百分比浓度值。
当可燃气体浓度超过报警设定值时发生声光报警信号提示,值班人员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避免燃爆事故发生。
例:1998年3月5日,陕西省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发生液化石油气严重泄漏事故,一储量为400立方米的11号球形储罐突然闪爆,共造成11人死亡,31人受伤。
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消防支队及地方公安、武警、驻军、民兵预备役、医疗救护等单位参与了这次抢险救援,投入兵力达3000余人。
2000年2月19日零时6分,山东三力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某分公司发生地下废弃天然气管线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56人受伤,其中重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342.6万元。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限(见附表1)四、常见的有毒气体知识1、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
分子量28.01,密度0.967g/L,冰点为-207℃,沸点-190℃。
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
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凡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完全时,都可产生CO气体。
在工业生产中接触CO的作业不下70余种,如冶金工业中炼焦、炼铁、锻冶、铸造和热处理的生产;化学工业中合成氨、丙酮、光气、甲醇的生产;矿井放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碳素石墨电极制造;内燃机试车;以及生产金属羰化物如羰基镍[Ni(CO)4]、羰基铁[Fe(CO)3]等过程,或生产使用含CO的可燃气体(如水煤气含CO达40%,高炉与发生炉煤气中含30%,煤气含5%~15%),都可能接触CO。
炸药或火药爆炸后的气体含CO约30%~60%。
使用柴油、汽油的内燃机废气中也含CO约1%~8%一氧化碳(CO)是一种对血液和神经系统毒性很强的污染物。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内,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二价铁的呼吸酶结合,形成可逆性的结合物。
在正常情况下,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将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血红蛋白(O2Hb)被输送到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如果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大量的一氧化碳将进入机体血液。
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优先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300倍。
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解离速度只是氧血红蛋白(O2Hb)的1/3600。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不仅降低了血球携带氧的能力,而且还抑制、延缓氧血红蛋白(O2Hb)的解析和释放,导致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严重者则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此外,机体内的血红蛋白(Hb)的代谢过程,也能产生一氧化碳,形成内源性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