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质量知识培训

产品质量知识培训

产品质量知识培训一、产品质量现状:1、国内现状:针对于我国现阶段的产品质量经常出现问题而引起WTO关注之际,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兼任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小组组长,先从山东、浙江、广东进行落实、监督,从而掀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全国浪潮。

2、省内现状:2007年11月5日下午三点,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广东省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区域整治工作。

将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无照生产和生产环境脏、乱、差作为区域整治的重点内容。

指导企业通过规范质量标准、规范管理模式、规范生产工艺、规范原料把关、规范出厂检验,提高产品质量。

要苦练内功,切实加强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加快完善相关标准*一是要严把原料关*二是要严把技术设计关*三是要严把产品出厂、出口关3、市区现状: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是关系民情、民生的一件大事。

目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按照总体部署,狠抓落实,全面整治,突出重点。

要切实承担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职责,协调解决好各种问题,扎实开展工作,抓好专项整治,确保任务完成。

二、产品质量知识培训:*造人篇*卫生篇*质量篇第一篇:造人篇――思想的大解放,荣诚的大发展所以在制造产品之前先制造人。

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头等大事,关系到产品的生死,企业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行业、企业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产品质量是否把关的可能性。

(一)、哪五方面:1、人心:2、环境:3、规律:4、人才:5、规则:1、2、3、5都靠人来完成,故在天、地、人和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断壮大。

要培养“三心”人才:一是热心的人:对公司充满感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同事充满友情;能够独立工作,有许多新奇想法,又与公司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重,视公司为家,和同事同结协作、荣辱与共。

二是慧心的人:脑子灵活、行动敏捷,能够对形势准确把握、从容应对、尽快适应,在短期内学会、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苦心的人:工作非常努力、勤奋,吃得了苦。

一个人具备热心、慧心、苦心,并把“三心”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能把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对事业产生强劲的推动力、影响力 一个人拥有热心,即使他在这个行业涉猎不深或者根本就是一无所知,年纪也非常轻甚至没有工作经历,但他对事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肯钻愿学,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谋善断,新奇的点子层出不穷,只要企业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激发人力潜能、容忍合理失败的环境和机会,他无疑能够脱颖而出,走向成功。

同时,热心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团结,全员干事业的合力依赖一批批热心的员工。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是支撑企业大厦的坚强支柱。

可以说,热心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光有热心,光有新奇的想法,光靠团结协作,但缺乏慧心,他就不能从各种各样的想法中甄选出最佳方案,从而不能成功或不易成功。

不合理的失败不仅于事业无补,甚至反过来损害事业。

慧心也是适应市场竞争形势的必然要求。

企业界的竞争日益激烈,快速应变不仅是企业搏击市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每个员工所必须具备的。

聪明人反应快,能够及时对市场作出最有效的应变。

而苦心则是事业成功的“桨”和“帆”。

成就一番事业并非反掌易事,要在既定的合理的目标引领下,靠锲而不舍的精神,靠只争朝夕的锐气,才有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苦心也是使事业增加完美度的必由心路,永不停止、永不满足,工作才能越做越好,事业才会越来越辉煌。

在当今时代,企业应是学习型的组织,员工应是学习型的人才。

热心的人愿学、慧心的人会学、苦心的人勤学,由此,新东西很容易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化为实践的指南,成功就在充分的把握之中。

(二)、哪七种情况:1、团队有目标认同感吗?2、管理者有较强的领导力吗?3、熟悉环境、掌握规律吗?4、办事有章法可依吗?5、团队有较强的执行力吗?6、对自己的职务熟悉吗?7、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吗?七个习惯可使你成功:仅有事业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它层面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成功。

应告别旧习惯: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但要取得卓越不只是单一举动,而是要靠良好的习惯。

要提升自我,赢得革命性的效果,必须从观念着手,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利益,树立克服“惯性”的信念,并且“由内而外全面地造就自己”。

观念是态度与行为的根本,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而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成功其实是习惯使然。

杀鹅取卵到何时?伊索寓言《鹅和金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很穷的农夫在鹅窝里发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蛋,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这个蛋是纯金的。

这之后,农夫每天都可以从鹅窝里拿到一个金蛋。

然而,当他日益富有的时候,他也越来越贪婪,以至于没有耐心等待每天只有一个金蛋,他想一次拿到鹅身体里的所有金子,于是他杀了这只鹅,但结果却是什么都没得到。

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常常有像愚蠢的农夫那样以牺牲产能(鹅)的代价来提高产出(金蛋)的事。

我们往往更关心的是效率而不是效能,为了提高效率而忽视效能,这使我们破坏了取得成果的能力。

而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卓越的效能。

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这个道理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你曾经因为想多做点儿事而彻夜不眠,结果弄得精疲力竭,身体不适;但倘若是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则可以精力充沛地做更多的事。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效率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是成功者七个习惯的基础。

习惯一:别指望谁能推着你走如果你不向前走,谁又会推你走呢?因此,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实现个人愿景的原则。

我们常说:“我不会……,因为遗传……”、“我迟到,因为……”、“我的计划没完成,因为……”我们总是在找借口或是抱怨,在不满中消耗自己的生命。

而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正是人能主动积极地创造、实现梦想,来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

有效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行为及一生所做的选择负责,自主选择应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他们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

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

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客观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客观现实做何种反应。

积极的涵义不仅仅是采取行动,还代表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部环境,并且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习惯二:忠诚于自己的人生计划我们经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

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

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

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

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

我们将这个书面计划称之为“使命宣言”。

任何一个存在的社会组织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也不例外。

“使命宣言”需要阶段性地评估以及持续修正和改良。

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对。

为什么很多人成功了反而感到失落?许多人在埋头苦干时,尚未发掘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是为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你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么?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习惯三:选择不做什么更难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即你觉得有价值并对你的生命价值、最高目标具有贡献的事情;要少做紧急的事,也就是你或别人认为需要立刻解决的事。

消防队的最大贡献应是做好防火工作,而不只是忙于到处救火。

因此,“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能的人只会有少量非常重要且需立即处理的紧急、危机事件,他们将工作焦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来保持效益与效率的平衡。

“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点管理。

先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自己掌握住重点并时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左右。

要想集中精力于当前的要务;就必须先排除次要事情的牵绊,要勇于说“不”。

习惯四:远离角斗场的时代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

一般人遇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

其实,世界给了每个人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并非自己之失。

因此,“双赢思维”成为人们运用于人际领导的原则。

我们从小就参与各种比赛、考试,培养了一种你赢我输、你死我活的竞争心态。

试想一下,谁又甘心在竞赛中认输呢?树立双赢思维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寻求互利,以达成双方都满意并致力于合作的协议计划。

具有双赢思维的人,往往有三种个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

他们忠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觉,能以豁达体谅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体验;相信世界有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人人都能共享。

利人利己观念的形成是以诚信、成熟、豁达的品格为基础的。

豁达的胸襟源于个人崇高的价值观与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肯尝试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宽广的选择空间。

习惯五:换位思考的沟通如果一位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镜让病人试戴,其理由是:“我已经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

”那么,谁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

如果医生还说:“我戴得很好,你再试试,别心慌。

”在病人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的同时,医生还反复说:“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

”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

我们常说遇事要将心比心。

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则。

这位医生尚未诊断就开处方,谁敢领教?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

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要改变匆匆忙忙去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倾向。

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

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

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

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习惯六:1+1可以大于2统合综效是对付阻碍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

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则消极、不合逻辑、情绪化和不自觉。

不设法消除阻力的后果就等于向弹簧施加作用力,结果还是要反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