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高成本、低售价的情况下 找回利润

如何在高成本、低售价的情况下 找回利润

如何在高成本、低售价的情况下找回利润成功的创业人士有很多,今天,小编想让大家一起认识一下唐海容。

简单的物流诊断,可以让一个持平的制造企业当年获利,利润就藏在看上去无奈的损益表里,无须广告,无须投入。

请参考省出大企业法则之一:成本优化。

唐海容和他亲手创立的广东惠德电器,自1989年以来经历了16年的市场磨砺,今天,终于被迫入死角!唐海容对《中国财富》的记者说:不只是我,在广东几乎所有的家电企业都面临来自成本底线的压力,说白了就是有销量,没利润。

我现在最需要解决问题是:如何在高成本、低售价的情况下,找回利润!。

一半仓库是空的安得物流华南区经理丁兵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通过物流诊断,来让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当年获利。

惠德电器在广东有20万平方米的总仓,用来存放生产线下来的成品和部分原材料,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和储运站,还有相当于总仓大小的分仓,这样一来,惠德电器全国的仓储总面积达到了40万平方米。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产品销售的旺季,总仓往往是空的,产品从生产线下来以后,直接装车配送到全国的销售网点,没有时间和机会进入总仓;而分仓却一定是满的,为了应对销售高峰,各分公司的代理商纷纷增加产品储备,宁可租赁新仓库,也一定要从厂家争取足够的货源。

进入淡季,总仓和分仓的情况正好相反,分公司为了减少进货,大量的产品被返回总仓,总仓满了,而各地的分仓却空了。

丁兵总结说:惠德电器一年中,总有20万平方米的仓库是空的。

如果按照每月每平方米6块钱来计算,空置的仓库每月给惠德带来的损失就是120万,全年则达到1400万以上,如果加上仓库管理成本,运输成本,损失将超过2000万。

那么,惠德电器的管理层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浪费吗?当然不是。

早在2001年,唐海容就曾试图改善物流,但是很现实的问题是:无论是缩减总仓还是缩减分仓,在仓储临界点上,都会出现问题。

尤其是旺季分仓不足,对整个企业的行销都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宁可浪费一点,也不能让销售出问题。

唐海容的话里多少有些无奈。

安全库存值不值2000万而丁兵看来,在美的集团的经验里,已经有了可以让这2000万成本变成利润的解决之道。

其实这是一个安全库存与仓储优化的问题,丁兵介绍说,在国内的很多电器生产企业里,物流部门大多无法进入公司的决策层,是销售和生产的服务部门,这限制了物流对于整个行销过程的建设性作用,单纯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发生浪费甚至阻碍整个行销效果是很难避免的。

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首先是解决安全库存的测算。

作为一个15年的电器企业,根据自己以往的销售和生产记录,可以计算基础的安全库存范围,在这个基础上不是为了缩减仓库面积,而是为进一步优化储运做准备。

建立安全库存数据后,可以尝试接触一些与惠德产品季节相反的企业来进行合作。

例如:电视和空调的销售季节是分开的,在电视机旺销的10月到次年6月,正好是空调的淡季,而空调旺季来临的时候,正是电视销售的淡季。

记者注意到,国内目前已经有电器企业和方便面企业在仓储上进行合作的案例,取得了相对双赢的效果。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生产企业进行仓储外包,也就是把盘活优化仓库的任务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由他们负责多企业共用仓库的协调工作。

这样,物流公司准确计算所有涉及企业的安全库存,并进行应急的必要准备,将对整个流程进行充分的评估和优化,最终实现企业储运成本的降低。

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会大幅降低成本,省到就是赚到,企业却总是不能尝试呢,丁兵说:其实,优化是一种文化。

省出来的大事件在唐海容的企业里,经理人很少敢提优化建议,或者说省钱的建议,因为唐海容的口头禅是:事情做好了,别怕花钱。

而2004年的那次省出来的大事件也着实让成长中的惠德刻骨铭心。

2004年6月10日,装满电器的箱式货车从广东总仓出发,开往齐齐哈尔惠德分公司的仓库。

与往常不同的是,车队途经哈尔滨的时候,齐市分公司的经理就打来电话,要求把货物先卸到哈尔滨一个指定的仓库,剩下的路程齐市分公司正好有车可以自己运回。

储运经理考虑到如果在哈尔滨返程,很容易找到回程的业务,到齐齐哈尔则很难,于是就通知车队把本该去齐齐哈尔的货物卸在了哈尔滨。

2004年7月初,窜货的消息传出。

唐海容亲自飞往黑龙江调查,得出的结论竟然是:储运部门因为出于回程创收的考虑,曾经7次把送往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的货物卸在哈尔滨,于是,在省会城市形成了一个畸形的批发市场,货物到达哈尔滨后在自家竞价以后,被各地分销商运走,市场的极度混乱,导致产品在几个非常重要的零售连锁被下架。

唐海容一口气开除了四个分公司经理,还起诉了其中两个,其中就包括那个储运经理。

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公路运输的回程空载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物流部门、甚至专业物流机构的成败和利润。

难怪有人宁可冒着协助窜货的风险来赚取回程收益。

此事过后,再没有人敢提物流改革。

实际上,控制成本是一个系统工程,控制成本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过程。

每一次成功的优化,都要仰赖于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并且获得从高层到基层普遍的认同,执行力才能得以保障。

单纯地寄希望于一两个点子,结果往往是要面对更大的混乱和损失。

14块钱牵出的成本浩劫和唐海容同时面临成本浩劫的还有尹明善和李书福。

重庆的尹明善曾明确表示:目前造一台摩托的利润只有14块钱;而的李书福也在今年年初表示:生产成本的不断升高已经让吉利不堪重负。

当中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屏障渐渐倒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成本浩劫正席卷而来。

进入2000年,缺乏技术壁垒的小家电开始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单个产品的贡献越来越少,为了保住利润,各家企业疯狂争取扩大销量,竞相降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就此形成。

优化:生活可以更美的物流专家介绍说:在物流行业有一句话:海尔人认为物流是省钱机器,而对于一些把物流部门办成独立物流企业的,则试图让物流成为赚钱机器,美的集团就进行了类似的尝试。

美的集团似乎找到了有效降提高利润的途径,只不过这条途径不是来自市场部或者策划部,而是来自物流部,美的集团国内营销本部物流部经理陈军表示:美的空调等家电的成本最近将下降30%。

《中国财富》的记者专程采访了负责美的集团物流业务的安得物流公司,试图了解一向作为从属部门的物流,如何在看上去已经没有任何空间的成本利润换算表格里,挖掘出利润?这间公司表示:2004年,美的集团的运输成本下降了35%,仓储成本下降了30%,美的物流支付成本大约降低了40%左右;美物流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本企业的物流公司参与竞争,使得其他供应商不得不降低价格和改善服务,从而降低了美的集团的物流成本。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靠什么支撑,产品(或者服务),所以提升产品功能是企业赢得客户的根本。

小而美的产品不一定有市场,平台项目也不一定就会失败。

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想做第二个了,就好像国内也不会再有项目出来撼动的地位。

前天我见到了一位“平台”的创业者,一名还在读高中的学生。

他开发了一款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简陋的应用。

仅仅有一个功能,就是当你在PC上登录你的之后,再想切换到移动设备上的时候可以使用他的应用,进行一键登录转换。

也许听起来这就是一个垃圾产品,从数据上看也很不是很漂亮,但是他的话却令我惊讶。

他每周可以获取将近700美元的报酬!他对于我的反应给出了答案,这可能同时也是这款产品的灵魂所在,“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会在移动设备上使用自动登录功能”。

OK,这就可以了!恰好的是,我也正是这些用户的一员。

严格地说起来,这款应用其实只是一个小不可言的工具,但我认为它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台,某些用户的某些习惯早就了它。

它不是一个技术平台、不是一个业务平台,只能算是最微观的应用平台。

但恰巧就是这种微观意识,让它取得了意义上的成功。

用户在面对一款产品的时候,会想到什么?这是一款什么应用?能做什么事情?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便利?会有什么使用上的问题或者是安全上的隐患?是否付费?是否可以试用?需要花费多少才能使用一年?等等等等。

不要试图让用户动脑筋的产品,你的产品应该要简单,越符合用户简单的需求,用户才会更加频繁地使用它。

当然,面对不用的目标定位,对产品的设计也是不尽相同。

国内外的创业者与用户之间一个非常鲜明的分别就是,国内创业者力图做平台,让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来使用平台,国外的创业者力图做工具,做出非常简单易用、仅仅可以提供1-2个功能的小产品。

而恰恰相对比的是,国内的用户将“免费”提成到了目标的首位,可以为了免费使用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来获取使用资格或是延长使用期限,国外用户将费用问题抛在脑后,只要他认为这是一款好的、可以有效的帮助他的产品,就会毫不犹豫的掏出钱来。

那么结果如何呢?那些免费的平台接纳了前几批的免费用户之后,留不住他们,死掉了。

而收费的工具呢,用户得到了好的工具,创业者也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投入产品中,这是一个产品的双赢。

试着去做一个这样的产品,它不叫平台,也不叫项目。

你全身心地投入。

为用户设想可能用到的功能,尽可能地简化并且完善它,让它在一个功能上做到最好。

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功能(或是产品)……企业经营之道有很多,这些技巧需要我们在经营过程中慢慢去领悟。

不管你做哪一行,你都要明白,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功能,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靠什么支撑,产品(或者服务),所以提升产品功能是企业赢得客户的根本。

小而美的产品不一定有市场,平台项目也不一定就会失败。

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想做第二个了,就好像国内也不会再有项目出来撼动的地位。

前天我见到了一位“平台”的创业者,一名还在读高中的学生。

他开发了一款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简陋的应用。

仅仅有一个功能,就是当你在PC上登录你的之后,再想切换到移动设备上的时候可以使用他的应用,进行一键登录转换。

也许听起来这就是一个垃圾产品,从数据上看也很不是很漂亮,但是他的话却令我惊讶。

他每周可以获取将近700美元的报酬!他对于我的反应给出了答案,这可能同时也是这款产品的灵魂所在,“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会在移动设备上使用自动登录功能”。

OK,这就可以了!恰好的是,我也正是这些用户的一员。

严格地说起来,这款应用其实只是一个小不可言的工具,但我认为它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台,某些用户的某些习惯早就了它。

它不是一个技术平台、不是一个业务平台,只能算是最微观的应用平台。

但恰巧就是这种微观意识,让它取得了意义上的成功。

用户在面对一款产品的时候,会想到什么?这是一款什么应用?能做什么事情?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便利?会有什么使用上的问题或者是安全上的隐患?是否付费?是否可以试用?需要花费多少才能使用一年?等等等等。

不要试图让用户动脑筋的产品,你的产品应该要简单,越符合用户简单的需求,用户才会更加频繁地使用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