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作小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他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丞相李斯去完成。
李斯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
他远见卓识,曾在统一前的战国时期,就积极建议秦国采纳对六国逐个击破的战略,结果取得成功。
他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不但精通文字,而且对图案、造型等艺术也有研究,并乐于在统一文字上尽心尽力。
在秦王朝建立以前,秦、楚、齐、燕、赵、魏等国,各有本国的通行文字,但比较而言,秦国的文字(以石鼓文为代表的籀文)在造型等方面显得更好。
因此,丞相李斯就在原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对其他六国的文字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取其优点,弃其不足,删繁就简,进一步美化。
应当说,整理和改进文字,是一项极为艰辛的工作,既要有学识,又要有刻苦的精神。
而李斯却不怕繁琐和麻烦,只想争取时间,早日使文字统一。
果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十分出色地创出一种新书体—小。
(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被广义地称为“大篆。
”)小篆不但字形端稳秀丽,而且笔画匀称,为以后汉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始帝对李斯创立的小篆非常满意。
每当他外出巡游时,总要带上李斯,好让李斯为他写碑歌功颂德。
公元前219年,李斯曾登临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处,那里都留有他的小篆手笔,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相传秦皇还让李斯利用和氏壁刻印章,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而,秦王朝只十三年就灭亡了。
李斯曾说:“上古时候所创造的大篆,很是通行于世,可是因为这是远古时期的产物,所以人们大多不能通晓它。
现在取它复合字体中的一部分,参酌变为小篆。
”又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人接替我们书迹。
”李斯之后,虽未如李斯所说的“五百三十年”那样准确,但其后八百多年的唐朝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小篆书法家—李阳冰,更可巧的是,李斯、李阳冰,同姓相承。
李阳冰曾言:“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李阳冰。
)”程邈创隶在秦代,规定小篆为全国文字的标准字体。
但是,要写好规整的小篆还是很不容易的。
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咱书写较为简便的字体—隶书。
相传,隶书为程邈所创。
程邈,字元岑,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他知识丰富,善于书写,记忆非凡,关心文字的进一步发展,他总想让更多的人便于识字和写字。
起初,他在县里做一小官,从事办理文书一类的工作,经常与文字和书写打交道rg来因触犯了秦朝的刑律,被秦始皇下令关在陕西省的云阳县监狱里。
在狱中十年,他并未消沉,一直顽强地活着,并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文字的革新上,决心把小篆体改为比较好写易认的新书体。
在狱中,他得不到应有的文字资料,全凭回忆进行思考和研究。
他不断地反复书写,比较和对照很多字,把原来的小篆字体化圆为方,删繁就简,而成为一种新的书体,研写字数达三千之多。
将字上奏朝廷,秦始皇看了认为很好,遂命名为“隶书”,同时,将程邈重新起用,封他为御史,管理文史资料等。
为什么秦始皇将程邈所创书体命为“隶书”呢?一因程邈当时是带有“邢役”和“徒隶”身份的人,二因此书体只能在当时地位低微的官司吏及“下等人”中使用秦朝灭亡后,隶书则成为汉代的主要书体,进而列入汉字篆、隶、行、草五大书体之中。
蔡邕书艺精广蔡邕博学多才,是汉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及书法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在书法史上享有较主的声誉。
不但创飞白书并工古文、篆书和隶书(八分),而且还精于文学、音乐、天文和经史。
他学习书法非常认真刻苦,有时甚至专心到一思饮食的程度。
有一天,他到嵩山去游览,偶然在山间石洞里发现了写有字的绢素。
其字技法熟练、运笔锋利、八面得势,既有大篆,又有小篆,内容是李斯、史籀等书法家的用笔方法。
他高高兴兴地把绢素带回家,一连读了三天,竟然不想吃饭,有时高兴得大声喊叫,好像见到写字的古人一样。
以后又连续研读了三年,深得其奥妙,书艺大进,笔法超群。
蔡邕不仅刻苦地向前代书法家学习书法,还善于从民间事物中得到创书启示。
一次队来到鸿都门,见两位师傅正在用白灰浆刷墙,刷子刷过的痕迹有虚有白,另有一番“书写”的韵味。
于是备受启发,喜形于色。
心想用毛笔模仿书写,定可达到新颖的效果。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验,他终于创出了一种“飞白”书体,其装饰性较强。
东汉熹平年间,京城最高学府太学门外竖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书体刻着“六经”。
这就是闻名书坛的《熹平石经》。
石经上的文字就是由蔡邕书写的。
一时,前来观赏、临摹的人甚多,有些人用蔡邕的字来较正自己所写的字。
每天来的车子成百上千,把街道都塞满了。
可见蔡邕的书法多么出色,令人倾慕。
草圣张芝唐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开篇就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去:‘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由此可见,王羲之和孙过庭都极其赞赏钟繇和张芝的书法,称其绝伦无比。
张芝,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
擅长草书,曾向当时的书法家崔瑗、杜底学习“章草”,后结合新兴楷法,减省章草点画中的波磔,始创“今草”。
因他的草书笔势飞动,神极无比,被称为“草圣”。
张芝从小就爱写字,学习异常勤奋,每日由早到晚临写,从不间断,他家门前一水池,因天天练字后去涮笔、砚,把大片池水都染黑了。
这种勤学精神博得了众人的敬佩和赞扬,以后人们就把练习书法称作“临池”。
在张芝生活的年代,写字用纸较贵。
于是他就利用家中做衣服用的面帛先练字,然后再去染色做衣。
有时来了客人,他也一边应酬,一边练字。
练字累了,就稍作休息,在休息时仍用手指划字。
在北宋《淳化阁贴》中,刻有张芝的草书作品《八月贴》,因是一封信牍,写得随间潇洒。
这给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们创出新的书法风格,起了先导作用。
书圣王羲之提起书圣王羲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羲之,生于公元32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东晋时期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文学艺术修养很高。
少时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来又博览李斯、蔡邕、张芝、钟繇等人的书迹,取各家之长,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他擅长隶、楷、行、草各体,尤以行、草著称,后人尊其为“书圣”。
染武帝评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室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学书作字的故事很多。
王羲之自幼练字,七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
十二岁时,有一天他在父亲枕头里发现了《笔说》这本书,翻天一看,内容是讲笔法的,就高兴地读了起来。
父亲发觉后说:“你为什么偷看我秘藏的东西?”羲之笑而不答。
父亲接着说,“等你长大后再看吧,那时我便把笔不知识传授给你。
”羲之跪下请求道:“让我现在就读这本书吧,等我长大成人,那就太晚啦!”父亲见他求知这样心切,就将书由他去看。
不满一个月的时间,羲之的书法果然突飞猛进。
卫夫人说:“这孩子准是看了用笔要诀,近来发现他的书法,已经到达成人的水平了。
将来他的书法,将来他的书法一定会超过去时我。
”羲之三十三岁时,与一班文人墨客要会和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其中包括谢安等四十一人。
他们在水边谈笑风生,开怀畅饮,作诗行令。
最后集诗数十首,成为《兰亭诗集》。
当是有人提议给诗集写篇序文,众人都说:“非羲之莫属”。
于是,羲之提笔就写,挥挥洒洒,一气呵成。
从人观之,文、字具妙,令人叫好。
这篇《兰亭序》,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曾做过会稽内史,后来辞官到蕺山脚下去住。
一天,他见一老妇人拿着竹扇也售,便部一把扇子卖多少钱,回答说二十多钱。
羲之想,这样才能赚几个钱!应当让老人多卖些钱才好。
于是,他在每把竹扇上写了五个字。
老妇人不解其意,便大声叹息着说:“我一家人早饭全靠卖掉这几把扇子,你为什么把它都写坏了?”羲之笑着说:“你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可讨价一百钱。
”老妇人带着疑虑进人集市,照羲之的话说明。
果真,赶集的人争相购买,很快就把扇子卖完了,老妇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就是王羲之遇妪书扇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的故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他小的时候,经常在书房里看父亲写字,但有几天父亲故意把门关上,不再让献之看他写字。
可献之按捺不住学字的心情,就跑到楼上从地板缝偷看父亲写字。
王羲之发现后,暗自高兴,觉得献之是有个出息的孩子,于是开始教他写字。
有一天,献之写完一篇字,认为写得不错,就得意地也去玩耍。
这时父亲走进书房,见献之写的字中,“太”字少写了一“点”,就提笔补上,然后离开书房。
不一会儿,母亲也来到书房,仔细观察献之字中的每一笔画,觉得“太”字中的一“点”写得最好,立即在纸上写道:“吾儿习字费尺三缸水,惟有‘太’字一‘点’像羲之。
”写罢,也走也书房。
当献之看到母亲的批语时,心中二分惭愧。
决心好好跟父亲练字。
智永铁限笔冢智就,俗姓王,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也家为僧,名法极,居永欣寺,人称“永禅师”。
其书继承祖法,法度严谨,笔力精到,所书《真草千字文》名扬四海,是陈末隋初著名的书法家。
由于受祖辈书艺的影响,智永自幼爱书法,出家后便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练字上。
相传他很少下楼,为了避免别人打扰,经常把门倒锁,不分昼夜,不计寒暑,坚持习字达数十年之久。
他把写字用秃了的笔扔进陶瓮里,日积月累,竟填满了十翁。
以后就把这些废笔埋起来,个个如水坟头一般,遂称之为“退笔冢”,智永还为此写了一篇铭文,以示纪念。
智能永特别喜欢书写《千字文》,他觉得通过书写,至少可以认识并练写一千个字,的确是一举两得的事。
他写的《千文字》,既有楷书的,也有草书的,还有最著名的真、草合一本。
据传,他写的《真草千字文》只是日藏本的影印件。
智永的书法名扬海内外,当时到永欣寺向智永求书的人很多。
天长日久,人们把寺院高厚的门槛都踏坏了,因此不得不用铁皮包起来,后来人们就称之为“铁门槛”或“铁门限”。
欧阳询学书精专欧阳询是初唐大书法家,他的楷书非常有名,被称为唐人楷法第一。
有人评论他的书法:“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
”唐太宗很赞赏他的书法,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就是唐太宗亲命欧阳询书写的。
欧阳询在学书的过程中,即宗法羲之、王献之,又喜欢索靖的书法。
而且学习精专,甚为感。
有一天,他在集市上发现有人卖《指归图》,就不惜高价买了下来。
因《指归图》是王羲之写给王献之的用笔要领,所以他如获至宝。
回到家里就专心地读了起来,兴奋得彻夜未眠。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研读,终于掌握了“二王”用笔的奥妙。
王羲之、王献花之的书法曾师法张芝,而索靖作为张芝的姊孙,其书法也深爱张芝的影响,所以,欧阳询喜欢索靖的书法是顺理成章的。
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名山大川,当他骑马路过一座古庙时,忽然见庙旁草丛有一石碑,作为知碑知书的欧阳询,猜想碑上很可能有碑文,于是策马来到碑前,定睛一看,不出所料,确有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