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你看《笔说》。
”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
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
”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
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
”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
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
”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
”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书成换白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
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有次,王羲之聚精会神的在练字,都忘了吃饭,他母亲就叫家僮给他端了一盘热腾腾的馍馍和一碟酱。
家僮几次催他趁热快吃,王羲之都只随便的应了几声:“好啦!就吃!”。
头也不转的又提起笔来挥洒。
家僮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
不料当王夫人到书房时,却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个蘸着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还嚼得津津有味,而且嘴角尽是黑黑的。
母亲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馍馍抢下,问他馍馍味道如何,他点头说:“很好,很好!就是这酱味道有点苦!”夫人又好气又好笑:“傻儿子!墨汁怎么可以当酱呢?”看到王羲之学书法如此专注、刻苦,母亲无奈的摇摇头,自然也十分高兴,王羲之的书法将来必定有很高的成就。
王献之书衣被夺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
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
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
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
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
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
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
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
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
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
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
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王献之劝父改体王献之才开始学书法,老师就是他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后来他又跟张芝学了一段时间。
他对各种字体都很精通,尤其擅长写草书和行书。
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与父亲交流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宏阔、潇逸,过于死板,他经过深入研究书法的奥妙,探索到了今草纵横不羁(jī)的意趣,最后他还以书无定法、万事贵在变化为由,劝父亲改变书体。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
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
”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
”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
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
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长进。
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擦壁易书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
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
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
”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王育折蒲学书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
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
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
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
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
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
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
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
”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张融恨“二王无臣法”南朝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融,字思光,会写多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与王僧虔齐名并论。
他写的字犹如春风吹拂着竹林,笔势连绵回绕,含蓄有味,非常美观,他对自己书法方面的才能感到很自豪。
有一天,齐高帝评价他的字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只可惜没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
”张融听后说:“我倒不恨自己没有二王的笔法,而是恨二王没有我的笔法啊!”萧峰学写“凤凰尾”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
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
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
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
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
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
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3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
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
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
”“二号锅斤半。
”“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
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
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
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
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
”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