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城市贫困问题..

第五章城市贫困问题..


+ 特征: + 1. 区域性特征
+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主要集中
于内陆地区、“三线”地区、计划经济色彩仍然 很浓的地区。有数据显示,中部地区的贫困发生
率为4.42%,西部为3.03%,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只
有1.454%。
2.行业性特征
+ 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贫困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城市贫困化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2、国企改革下岗职工
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是第二部分人。离开原岗位之后,他们 因为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很难找到工作。 从1994年以来,中国城镇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 有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工作岗位在过去几年中以极快的 速度锐减。从1996年以来的三年中,国有单位已精减了 2700万名职工,相当于1996年国有单位总人数的25%。城镇 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削减人员的趋势预计将会继续下去。 非国有部门虽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在数量 上远远不足以抵消国有部门缩减的工作岗位。缩减工作岗 位与创造就业机会之间的“时间差”导致了下岗、失业问 题,而下岗、失业问题便是近期出现的城镇贫困的主要原 因。
+ 二、城市贫困问题的背景
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被认 为主要发生于农村地区。因此,中国政府 在制订有关政策时,主要着眼点依然是如 何消除农村贫困。当然,当时在城镇地区 也同样存在贫困问题,但其涉及面只是总 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三无”人员 (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的赡 养人、扶养人和抚养人)。然而,到了上 个世纪的最后10年,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相当多的城镇人口陷入其中。
3、一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
一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被普遍称为‘蚁族 ’,他们的收入不能支撑日常生活。随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 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 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 业生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2016年毕 业生人数达750万,10年时间数量翻倍。
城市新贫困的“新”,主要是为了突出当前 的城市贫困有别于中国的农村贫困,也有 别于中国传统的城市贫困。 农村的贫困更多是与长期的二元社会制度设 定和政策安排有关;传统的城市贫困更多 是“三无人员”的贫困;城市新贫困,明 显区别于前两者,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和 制度变迁的特征,并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 后体制转轨的烙印。
城市新贫困指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出现的、因社 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和产业调整、 国有企业改革而诱发的贫困。在计划经济为主导 的旧体制下以单位为主体的福利功能的瓦解,以 及相应的社会保险机制的空白,造城成了大量的 城市相对贫困人口的出现。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 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社 会转型产生了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冲击,下岗、失 业、农民工、外地打工者,形成了城市“新贫困 ”人群。
2 、还有学者认为城市贫困就是城市居民中的 家庭或个人,依靠劳动所得和合法收入,不 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或社会可以接受的 最低标准。 这个定义所涉及的外延可能比较狭窄,因为 事实上当前流入城市的为数不少的农民工 实际上也是城市贫困人群的来源之一,他 们由于工资水平低,不享受城市社会保障 ,常常也陷入贫困的深渊。不过这个定义 基本上把贫困的状态和贫困的两种性质(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界定清楚了。
城市新贫困的特征:
其一, 是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并存的贫困。 其二,是再生性和被动性的相结合的贫困。 其三,是失业型和失业者居主体的贫困。 其四,是离散性和边缘性相伴生的贫困。
+ 中国城镇中的“新”贫困人口与“旧”贫
困人口相比,有三点明显的差别:
1.城镇中“新”贫困人口在数量上远比“老” 贫困人口要多。 2.新城镇贫困的出现同时伴随着城镇地区的收 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贫富 差距是前所未有的。 3.城镇中的“新”贫困人口与“老”贫困人口 不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有工作能力并且愿 意工作的,但是他们没有工作机会。
+ 受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其中东部地区
贫困人口比重最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贫困人口比重较高。享受低保的绝对贫困 人口在东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约6.34%; 其次是西部地区,为5.91%;再其次是中部 地区,为5.12%;东部地区最低,仅占1.28% 。可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绝对贫困人 口越少。结合比例法估算,东部地区城镇 贫困人口大约756万人,中部1657万人,西部 1717万人,东北地区845万人。
+ 一、城市贫困
+ 二、城市贫困问题的背景 + பைடு நூலகம்、城市贫困的基本特点
+ 四、原因分析
+ 五、理论解释
+ 六、解决办法
+ 七、未来预测
+ 一、城市贫困
+ 关于目前城市贫困的两种观点:
1 、有学者认为,城市贫困就是城市社会的贫 困。 这个定义显然过于宽泛和模糊。城市贫困人 口到底是专指城市非农业贫困人口还是包 含了农村的流动人口?
+ 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
1、进城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是典型的城市贫困人口 。 农民工的特征: (一)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 (二)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三)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青年农民工和外 出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 更倾向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
+ 三、城市贫困问题的基本事实及特点
城市贫困人口约5000万
此次估算是按照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 计算的。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 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 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 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 数的2倍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