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加法竖式教案【篇一:10以内加法竖式计算教学设计】10以内加法竖式计算xxx学校 xxxx教学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实用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部分,10以内加法竖式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二单元的起始课,第二单元属于数与数的笔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单元之一。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重点强调了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初步了解竖式与算理的联系,体会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学情分析:本课是这学期的新课,是在学生复习了上学期所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通过复习,第一、二层次学生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有了笔算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教学将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竖式进行笔算的方法,为以后进位加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10以内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加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与算理的联系,体会相同数位对齐进行相加的算理。
3.教学重点:会写加法竖式,掌握书写规则,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借助情境,导入新知1.出示课件,在情境中引入新知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吧,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知识。
好不好?生:好。
师:看大家都已经集合好,准备出发了。
二、探究新知2.出示图片和题目师:学生和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3.指名列式,板书7+2=抽学生回答,7+2=多少?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能给大家说一下吗?(指名说一说)师:很好,说的很清楚,他是借助数的组成来解决问题的。
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计算呢?4.经历计算过程,探究竖式算理通过动手操作,了解竖式的写法,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能不能通过算式的形式来表达呢,让别人知道你是把7和2合起来的?5.把算式竖过来写就是竖式,板书:7 + 2师:竖着写有什么好处呢?更清楚的告诉别人,是把7和2合起来。
6.写成竖式,你会吗?试着写一写,比比谁写的美观。
写竖式要注意些什么?怎么才美观?分开点写,相同数位要对齐,加号往前写,不要忘掉。
三、1.出示3+5=你会用竖式计算吗?2.订正,说说要注意什么?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看谁书写工整,计算正确。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3= 5+4= 3+3= 2+7= 0+8= 5+2= 7+0= 8+1=四、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10以内的加法竖式计算。
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要工整。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试一试第1题。
板书设计:10以内加法竖式计算7+2=97 + 29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要工整【篇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第一课时教案】《20以内不进位加法》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不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正确进行不进位加法的口算。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卡片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学习新知1、出示鲜花图(1)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3=13(2)还可以怎么列式?(3)检验是否正确。
2、课件出示苹果图,指导学生列式。
3、算一算,数一数。
(1)一生拿10元,一生拿2元,算一算一共多少元?(学生板演)(2)实物数一数。
4、看图写算式。
(三)趣味练习(1)找朋友一名学生拿数字卡片、4名学生拿算式卡片。
(2)口算练习(四)小结【篇三:20以内加减法窍门】20以内加减法窍门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般的孩子在学前班时就学会了10以内加减法,进入小学后,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稍加练习也能熟练掌握。
但是,孩子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就不是那么轻松了,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大大下滑,计算的准确率也降低了,两极分化初露端倪。
有的学生由于计算速度跟不上,开始拖拉作业,成为数学学习困难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法的困难呢?我认为,这和我们运用的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法有关。
算法不外乎数数法和数字推理法,数数法就是通过数数来计算,包括借助实物数数和单纯数数两种。
数字推理法指的是包含凑十法、拆分法等的运用数字进行推算的方法。
然而,数字推理法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高,需要的思维步骤也多,并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最终到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
以运用最为广泛的凑十法为例,求9加6等于几,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就需要这几个思考过程:一、判定该题是不是进位加法;二、如果是进位加法,怎样才能凑成10。
这样确定方法后才能进行下面的运算:9+6=9+(1+5)=(9+1)+5=10+5=15从上面的运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过程,而且属于不能直接运用题中数据,需要拆分才能进行简便运算的一类。
所以,看似简单的凑十法,其思维是不简单的,包含着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它的认知基础与一年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计算的困难。
那么,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呢?我是这样做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呢?其实只要将其转化为学生已经掌握的10以内减法就行了,归纳下来口诀是:“加九减一,加八减二,加七减三,加六减四,加五减五。
”怎样用口诀,以“加九减一”为例,“加九减一”是指一个数与9相加,将这个数减去1作为它们和的个位。
例如:8+9=()就拿 8减去1结果7,用7来作和的个位,即8+9=17, 5+9=()就拿5减去1等于4,用4来作和的个位,即5+9=14。
“加八减二,加七减三,加六减四,加五减五”的方法同上。
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相反,就是把20以内退位减法转化为10以内加法。
口诀是:“减九加一,减八加二,减七加三,减六加四,减五加五。
”如何用口诀,以“减九加一”为例,“减九加一”是指一个数减去9,将这个数的个位加上1所得的结果就是它们的差。
例如:17-9=()就拿17的个位7加上1结果是8,即17-9=8,13-9=()就拿13的个位3加上1结果是4,即13-9=4“减八加二,减七加三,减六加四,减五加五”与“减九加一”的方法一样。
一年级学生还不能正确的进行抽象思维,采用以上方法,能使习惯依赖摆实物来计算的学生脱离实物也能快速准确的算出结果,避免了死记硬背,盲目多练,提高了运算速度,降低了出错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技巧一、找出最佳口算方法口算方法比较多,如何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提高口算速度及正确率的关键。
练习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多种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方法。
方法一:做减法,想加法。
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思考。
如,12-8,想8+()=12。
方法二:破十法。
如 13-7用“破十法”可以这样想:10-7+3=6方法三:连减法(平时法),如13-7用连减法’可以这样想:13-3-4=6,也就是把7分成3和4。
方法四:加补法。
如13-7还可以这样想:13-10+3=6二、视听结合,强化口算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
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
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
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算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
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
如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1 8+2+38+2+58+2+28+2+48+2+6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寓“算理”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可基础。
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如教学“十几减7”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7+()=137+()=1513—7=15—7=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我们觉得练习的有效与否,更要突出一个“巧”字”。
既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又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凑十、破十、平十例如,教材第72页“有几瓶牛奶”一课,列出9+5=?的算式后,教材呈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1)一个一个地加;(2)9+1=10,10+4=14;(3)5+5=10,10+4=14;(4)10+5=15,9+5=14。
其中方法(1)和方法(2)都是凑十法(一个加数的补数与另一个加数之差是和的个位数,十位进一),比较简便。
不过在进位加求和时,学生运用看大数拆小数凑十法会更容易。
当然这也应该因人而易。
教材的意图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展开交流,讨论各种算法的特点,在交流中促进学生反思,从而自主地调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方法可能不止这些,也不要求每一个学生掌握四种方法。
同时没有一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最佳方法,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
正所谓教学有法,法无定论.其中方法(2)和方法(3)都是利用分与合而计算的凑十法,不同的是有的学生习惯看大数拆小数,而有的学生是习惯看小数拆大数。
另外,教材还提供了基于应用前面已经发现的数学规律的算法:10+5=15,而9比10小1,推出9+5=14,既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推理,又开拓了算法多样化的途径。
在这个基础上,“有几棵树”“买铅笔”“跳伞表演”等课也都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相应的算式,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交流他们各自算法的过程。
这里,我们再以“买铅笔”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有关退位减法的多种计算形式。
教材情境:有15铅笔,卖出9枝,还剩多少枝?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材并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1)一根一根地减;(2)把15分成10和5,10-9=1,1+5=6;(3)把9分成5和4,15-5=10,10-4=6;(4)9+6=15,15-9=6。
方法(2)学生比较常用,叫“破十法”,先将两位数分成10和个位,用10减去减数,再与其个位相加,即是我们要求的得数。
也可以用一句话这样来概括:得数是减数的补数与被减数个位数字之和。
方法(3)叫“平十法”。
先用被减数减去减数中与其个位相同的数字得10,再用10减去减数剩余部分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