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加法—连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连加算式的意义,看图列出连加算式,会读、会写,掌握连加的口算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会进行连加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和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连加的意义,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
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个数相加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激活经验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吗?(连加)对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连加”的计算。
(板书)以前我们学过连加的计算吗?(学过)你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连加的题目吗?(记得)
2.出示题目:老师带来两道连加的题目,你们来试一试。
3.学生口答,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课件:明确计算顺序。
)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一)呈现题目:
1.教师谈话:看来大家对于连加的计算掌握的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目,看谁能很快的解决出来?
2.出示题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和问题?学生看图回答。
3.学生尝试:请大家自己试着列式计算,求出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搜集学生列式情况。
(1.分步计算的;2.列出综合算式。
)
4.师生交流:大家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就要起来看看你们的学习成果!先请分布计算的学生到展台前展示说明: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评价:他不仅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还能说清其中的道理,真的很了不起!现在我们就学着他的样子,再来说一遍解决问题的过程:(1)先算第一组、第二组一共摘的南瓜:28+34=62(个);(2)再加上第三组摘的南瓜:62+22=84(个)。
6.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采用分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那有谁用的不是分步计算?(或:有谁能列出综合算式?)
7.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齐读:28+34+22 28加上34,再加上22,或是28加34的和,再加上22。
(二)独立探究
1.提出问题:怎样笔算28+34+22这道题呢?你们自己先试一试。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搜集信息不同的笔算方法。
3.师生交流汇报: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笔算过程?
(1)请1名学生板演第一种方法:
教师:这位同学用了两个加法竖式进行计算,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家要边看边思考:这两个加法竖式有什么联系?(教师点击课件:突出第一个加法竖式的结果就是第二个加法竖式的第一个加数。
)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观察的真仔细!现在大家来说一说:你认为:用两个加法竖式的这种方法怎么样?那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呢?谁列出的加法
竖式和他的不一样?
(2)请第2名学生上前板演。
学生板演后,教师先提问:你是怎样想到要这样合并的?(抓住了两个加法竖式之间的联系,把相同部分合并——点击课件演示合并过程。
)然后,引导比较:这种列竖式的方法比前面一种方法怎么样?
(3)教师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第3名学生上前板演。
学生板演后,请学生评价:这种列竖式的方法怎么样?用这种竖式进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进位问题)
(三)归纳小结:
1.教师谈话:刚才,大家采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连加的笔算,特别是能抓住两个加法竖式之间的联系将他们合并,使笔算方法更加简便了!大家真是越来越聪明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2.灵活拓展:现在,如果不让你笔算,你能直接口算出这道题目的结果吗?
3.师生研讨,教师介绍口算:28+22,再加34。
看来,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数的特点灵活的采用计算方法,使计算更加简便。
三、巩固应用,深化算法
1.教师谈话:刚才大家解决了这一道题目,表现好极了!老师还带了一些题目,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2.竖式计算:37+28+19
3.看谁算得都对:
4.数学小诊所。
5.解决问题:爸爸买了其中的三件商品花了不到100元,你知道爸爸买的是哪三件吗?
四、课尾总结,整理归纳
1.教师提问:再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懂得了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
2.教师归结:观察找联系,运算要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