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20个国家的生活质量比较郑宗生/吴述尧/何传启2012-10-26 15:09:31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津)2006年4期第15~20页【作者简介】郑宗生(1981-),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邮编230052吴述尧(1939-),男,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邮编100080何传启(1962-),男,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邮编100080【内容提要】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本文建立了一种生活质量评价模型,并对120个国家1980~2003年的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2003年生活质量排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瑞典、丹麦、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荷兰、德国和瑞士;2003年中国生活质量指数为37.6,在120个国家中排名第72位。
1980~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年均增长率为1.031%,按这个速度计算,中国需要80年左右才能赶上2003年的发达国家水平。
改善和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国家政策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现代化/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国际比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1],经济成长包括六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起飞、走向成熟、大众消费和生活质量。
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经济增长是第一位的;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第一位的。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生活质量受到普遍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活质量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2005年我国人均GNP已经达到1700美元,生活质量问题也逐步受到重视。
开展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研究,无疑将加深我们对生活质量的认识,为改善我国的生活质量提供决策依据和国际借鉴。
一、建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生活质量”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于1958年在他的著作《丰裕社会》里提出来的。
当时,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层次逐渐提高,已不再满足于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是追求舒适的生活并同时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开始关注社会和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
加尔布雷思给生活质量的定义就是,人们生活得舒适便利的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
关于生活质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但对于什么是生活质量、怎样来衡量生活质量这样的问题,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观点。
我们首先应认识到,生活质量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生活质量的内容会有很大的改变,它是一个易变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另外,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活质量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例如,以发达国家为对象,那么生活质量主要在于主观的满意度,而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居民仍然以追求物质生活为主。
如上所述,对生活质量的不同的研究目的将影响生活质量的定义和它的度量方法。
那么,本文研究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于,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给发展中国家如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中的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对个人生活的保障程度及个人对社会生活的满意程度[3]。
目前,研究生活质量的普遍做法是,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指标构成一个生活质量指数体系,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一个综合指数,利用这个综合指数来衡量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
1. 建立综合指数模型的意义生活质量可以由一系列的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本身能够反映所处社会的问题。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呢?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侧重,某些指标也有它必然的波动性,它们没有直接的比较意义。
一个综合指数模型就如图1中间的那个圆,它好比一台机器,能够把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指标有机地“装配”起来,这样才可以全面地评价政策的成功或失败,甚而给出成功或失败的程度。
生活质量评价模型亦是如此。
一个人的生活包括了许许多多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容,而用于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既有主观指标也有客观指标,各个指标都是从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角度对生活质量的评价。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这些指标的变动不是同步的,甚至可能存在相反方向的变动。
所以只有用一个综合模型把各个指标统一起来,不同的研究主体才具有比较意义。
综上所述,建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具有综合、简明和定量的特点,可以将反映生活质量不同方面的特点概括其中,有利于对不同主体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对同一主体的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时序分析,而且还可以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量化的事实根据。
2. 指标的选择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建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并不是任何一个相关的指标拿来就可以用的,它不是指标的简单堆积。
首先,在指标的选择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次,指标数量要适当。
(1)指标选择的原则建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首先有两条被普遍认同的原则:其一,被选择指标应当在理论上独立,不取决于经济发展手段;其二,被选择指标应当倾向于结果,而不是条件。
这两条原则是说,指标所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内各个国家、地区或者更小范围的研究主体的社会经济成就,不考虑获得这些成就所需资料的性质、规模和数量。
例如人类发展指数所选择的3项指标——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预期寿命,都是在理论上独立而又反映社会成就的指标,它们不取决于经济发展手段,同时也不考虑获得成就的条件,是结果性的指标。
除了上述两个基本原则之外,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的指标还应具有以下性质:(a)客观性:客观性并不是说要选择客观的指标,而是说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或者能让人感知的,能够统计的。
(b)可获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能够获得的,最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由于研究主体的复杂性,不可能都由个人去统计数据,所以最好是利用已有的比较权威的数据。
(c)连续性:所选择的指标应该是在连续的年度间都有统计数据的。
这样的话,才可以衡量同一主体不同年度间的生活质量发展情况。
(d)可比性: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在不同主体、不同时期内进行相互比较。
(e)一致性:所选择的指标在不同主体、不同时期的统计口径应该一致。
(f)独立性: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互相涵盖。
最后,从整体上看,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建立还应具备以下性质:(a)普遍适用性。
人类是生活在大小不同的独立聚居环境中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人们的一致目标。
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应该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研究主体(即不同的聚居环境,本文研究的是国家层面)。
(b)可操作性。
由于人居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综合性,如果在构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片面追求对系统状态的完整描述,那么它的指标数量之多,恐怕无以数计。
为了便于操作,应该选择能够对生活质量做出基本真实的评价而又适量的指标。
(2)决定指标数量欧洲统计实验室(European Statistical Laboratory, ESL)的专家们在长期的指数系统研究中,得出了如图2所示的模型中指标的数量和模型覆盖率之间的函数关系[4]。
图中显示,随着指标数量的增加,模型覆盖率的增加逐渐变慢。
当模型中的指标数量在20~30个之间时,覆盖率在75%~90%左右,当指标数量达到40个以上时,覆盖率也达到了90%以上,此后指标数量的增加对模型的效果影响不大。
虽然模型中的指标数量越多,模型所能反映的效果越好,但是,它的复杂度也成倍地增加。
综合考虑模型的效果和其复杂度的影响,本文的模型选择了30个指标,根据ESL的研究结果,30个指标已经能解释90%左右的问题。
3. 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模型的构成世界上各种社会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在生活质量的研究中更是如此,本文也不例外。
本文的指标体系分为三层,最高层就是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第二层按照生活的不同方面划分为四个客观子指数以及一个主观子指数:经济生活子指数、社会生活子指数、文化生活子指数、生活环境子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子指数;第三层是上层的具体指标。
其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生活质量指数体系的构成二级指数(Subindex)三级指标(Indicators)生指经济生活(ELI) 每周劳动时间、失业率、最低月工资、人均GNI(PPP)、国际贫困率、基尼系数活数社会生活(SLI) 城市化率、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公共卫生费用/GDP、恩格尔系数、人均能源消费质( 文化生活(CLI) 成人文盲率、大学入学率、预期受教育年数、公共教育费用/GDP、电视普及率、出国旅游率量QOLI生活环境(LEI) 汽车普及率、Internet普及率、社会保障费用/GDP、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犯罪率、环境质量综) 生活满意度(LSI) 经济生活满意度、社会生活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公共管理满意度、社会公平满意度合注:因条件限制,主观指标LSI(生活满意度)没有参与评价。
但它是模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有条件获得足够多的调查样本的话,它将包含在模型的计算之中。
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考虑这个问题。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所以没有这个主观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是很大。
经济生活反映的是个人生活的经济层面,人均购买力(GNI)衡量个人的收入情况,最低月工资是对收入的基本保障情况,国际贫困率体现了一个区域的总体经济状况,基尼系数是对收入分配公平的测度,这四个指标综合起来,才能比较好地衡量经济生活。
而把劳动时间和失业率指标归入经济生活,主要是这两个指标与个人的收入和收入保障有很大关系。
社会生活包括一些衡量社会进步状况的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参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一书[5]。
文化生活反映了教育、文化、旅游的情况。
四个教育的指标是国际上测量人类发展、生活质量的通用指标。
出国旅游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点“超前性”,但是,在发达国家是个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
生活环境包括了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把Internet普及率这个指标归人生活环境,而不归入文化生活,因为这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信息化水平。
我们对各个指标取“等权重”,理由有以下三点:一是对于生活的各方面指标来说,每个人、每个民族和群体都会不一样,甚至生活质量研究的专家们的看法也不一样,整体来说,很难说哪个指标更重要;二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感知,是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的,是个动态的过程;三是每个层次的六个指标或多或少都有相关性,加权意义不大。
于是ELI, SLI, CLI, LEI都为其6个指标的非加权算术平均值。
最后求生活质量指数时,有两种选择: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
我们认为人们生活四个方面最好是均衡发展,所以取几何平均值能够体现这个问题——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四个子指数算数平均值相等时,子指数之间相差越小几何平均值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