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心外科发展的历史
用国产机械瓣做了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长期存活。1974年北京郭加强完成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976年北京
朱晓东引进生物瓣制作技术(牛心包瓣),并成功地应用到临床。同年广州罗征样引进生物瓣制作技术(猪主 动脉瓣)并应用到临床。 可喜的是这期间在几个大城市,我国的胸心外科临床水平与国外比较虽然有差距,但并不是很大,而且
4.现代外科学的迅速进步
现代外科学经过几代先贤们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疼痛、出血、休克、感染问题,并掌握了呼吸控制, 和循环控制技术。由于无菌术、麻醉、化学药物、抗生素、输液、输血、肠内肠外营养等等的应用,当然也要归 功于基础医学如:生理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等的支持。以及放射影像学超声学的诊断,轻工业医用器材材 料和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材料的应用,总之,是综合的力量造成现代胸心外科学的卓越成就,我国的胸心外科 临床事业正是随着这个世界潮流而发展壮大起来了1 5.我国早期的胸外科手术 1934年董秉奇在上海曾经做过120例胸廓成形术治疗肺结核,但最早的肺和食管手术不是出现在沿海 的最早的医院,而都是在1921年建立的北平协和医学院完成的。 1937.9.21王大同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使用肺门止血带方法,为22岁支气管扩张的女病人,李孝才
例如胸外科手术50年代时强调根治、扩大、清扫等原则,今天则同时强调微创、功能保护、和提高生活质 量等。心外科手术同样发展小切口,电视制导内腔镜操作,更多使用修复技术来代替整个部件的置换,更多
使用器械吻台,介入技术,尽量缩短或少使用体外循环等等。 学习现代外科新技术的同时也要看到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1。由于视医疗服务为商品,伴随的是 营利色彩浓厚,医学本身固有的救死扶伤精神淡薄了;2。过份倚赖仪器检查报告,忽视床旁自己的观察;3。 读报告、看曲线数字、会议讨论的时问多,接触病人的时间少了;4。分科越趋向专且细,形成过早的专,缺少 基础知识的专,等等。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我们学科的发展方向,为此作为结束业精神,学习他们的床旁艺术,学习他们的医德医风,为了我国胸心外科事业 的健康发展而努力,让我们共勉吧!
・5・
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
立后我国各地的胸外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了。1956年在北京(吴英恺),1957年在上海(黄家 驷、兰锡纯、顾恺时)都成立了胸科专科医院,各地已有的结核病医院、肿瘤医院也都开展了胸外科手术。1958 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或医院,可以说是对胸心外科的普及时期。 1954年上海兰锡纯完成了经左房用手指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1956年黄家驷等报告了1376例肺切 除术治疗肺结核的经验。1957年上海梁其琛完成了低温麻醉心内直视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术。1958年北京侯 幼临在低温麻醉下心内直视进行了二尖瓣关闭不全修补术。1958年上海石美鑫完成了低温麻醉心内直视房 间隔修补术。1958年西安苏鸿熙使用鼓泡式体外循环机成功地完成了室间隔修补术,1965年上海蔡用之使
除死亡率.o.5%,切除后五年存活率.31.6%。1997年张大为等总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验,2004例肺
癌病人手术后30天死亡率.1.3%,五年生存率.38.8%,十年生存率-31.6%。 1997年北京朱晓东等报告4960例病人瓣膜置换术,上海张宝仁等报告3656例病人瓣膜置换术,手术 死亡率均低于6%。2002年吴清玉、胡盛寿等报告1034例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死亡率是0.97%。1989年汪 曾炜等报告1880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死亡率是4%。2001年刘迎龙等报告14358例先天性心脏病 人总的死亡率是2.26%。 关于心脏移植,据1999年统计,我国35个单位廖崇先等共进行了130例心脏移植手术,其中最早的是 上海张世泽等在1978年做的三例,一例曾存活109天。存活时问最长的是哈尔滨夏求明等1994年的手术病 人。2003年上海中山医院报道50例心脏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是98%。心肺联合移植手术1999年统计已进 行过9例,包括1992年刘晓程等和1994年刘清玉等人的病例,病人均无长期存活。但2003年吴忠民等报告 的病人就存活了106天了。吴清玉报道2001年3月为一病人植入Novocorpump,两年后为此病人再做了心 脏移植,术后随访良好。 1979年北京辛育龄曾为两例肺结核病人做过肺移植手术,术后移植肺均未能成活。1995、1998年北京陈 玉平等的两例肺移植病人术后生存了5年和4年多。 直至2004年上海无锡等地相继做了共34例肺移植手术,但术后存活时间尚无超过陈氏两例的。 此外关于复合人工气管移植,大血管,婴幼儿心脏外科,电视制导胸腔镜手术,术后监护,体外循环及灌 注等方面均有自己的优秀成绩,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例举。以上辉煌成就是广大胸心外科同道们辛勤劳 动,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同道们的成就是值得祝贺的,也应该致敬感谢的。 8.我们的前途任重而道远 我国的胸心外科学起步虽然晚些但发展迅速,l临床科室和研究单位不断增加,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扩大。 《医学会统计,国内各级医院1996年时已有844个胸心外科科室,6109名胸心外科医师(包含灌注师)。1997
-7・
中国胸心外科发展的历史
作者: 作者单位: 徐乐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
本文链接:/Conference_6264873.aspx
精湛程度,并受到过国内外权威的赞扬和肯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胸心外科界高兴的事情。但如果从整体来 说,我们无论是临床实践,临床研究,更不用说医师培养,基础实验室研究,和医疗仪器,设备,器材,等方面, 我们还是很落后的,缺少雄厚基础的,胸心外科的前途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9.学会和刊物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是1985年经苏鸿熙等人积极奔走,由国家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华医学会总会的批
心血管外科及体外循环汇编
中国胸心外科发展的历史
徐乐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心外科
1.中国传统医学的外科 翻越历史可以见到,中国传统医学从西周以来,经过战国、汉、唐、宋、元、明各朝代,都有关于外科方面的发 展和著作,并有诸如扁鹊、华佗、孙思邈等医学大师。但自明末清朝以来,外科方面的发展就缓慢迟滞下来了。 2西方的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 比较来看,西方古代医学也有诸如希波克拉底、盖伦、阿维森纳等医学大师,但自英国医师J.Hunter(A.D. 1728—17931的工作以后,被认为是进入现代外科学的时期。它和古代医学的区别在于:1.现代外科学立足于 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2.现代外科学是以实验外科为手段来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外科学进入科学 时代以后就有了不同与以往的发展。 3.东西方医学的交流 汉唐以来,中国和西方在医药方面就有过陆路上的往来,但只是小规模的、个别人员的交流。鸦片战争 咀后开始了海路上的西方向东方的大规模传入。殖民主义为了殖民而传宗教、开医院、办学校,客观上为当 地带来了新技术、新知识。1937年的统计,英美系统基督教会在华举办的医院已有300处,诊所600处,医学 校40处。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这样百多年来西方现代外科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外科尚未壮大时, 就在我国生根、成长、壮大起来了。
和RichardPeters主编的《国际心胸外科实呦(中、英文版)的出版在安贞医院举行的。学会成立后在苏鸿熙、
孙衍庆、朱晓东、 胡盛寿等人的主持下,曾举办过多次大型胸心外科学术会议,这些活动大大地提高了我国胸心界的学术气 氛,团结精神,为国内外同道互相认识,学习,交流经验提供机会。为各阶层医师们提供显示才华的场台,鼓励医 师们在自己的业务岗位上做出成绩,提高写作能力。而2004年由朱晓东和J.D.Cooper共同主持,在北京召开的 国际心胸外科医师协会、第14届世界大会,充分说明了我国胸心外科界得到了世界同行的尊重和重视。 学会和学会出版的刊物,实际上对胸心外科界的治学敬业精神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对医德医风的
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
7.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胸心外科迅速发展和提高时期 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胸心外科又一次迎来迅速发展和提高时期。国家经济的兴盛和社会的稳定给临 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了大量手术病例经验的积累,和优异的临床成绩。以下部分统计已 经可以充分说明我国胸心外科临床这个时期达到的先进水平了。 1982年吴英恺、黄国俊等发表在美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上的文章,总结了他们1942年发表的第一篇文 章以来,关于食管癌研究和外科治疗40年的经验,代表了我国的卓越水平。2004年邵令方等总结河南 1965.2003年以来15707例食管及贲门癌外科治疗经验,其中最后4年2737例病人,手术切除率.97.7%,切
(I-I一52832)成功地做了左肺下叶切除术。1941.3.14张纪正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为49岁的男性肺癌病人周庆
满(H-75490)成功地做了左全肺切除术(肺门血管支气管分别处理方法)。1940—4.26吴英恺在北平协和医学 院为男性58岁病人,成功地做了经胸食管下端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1944年吴英恺在重庆为18 岁动脉导管未闭的女病人,做了结扎手术。1945年黄家驷在上海几个医院开展肺切除术治疗肺结核。1948 年吴英恺在天津成功地完成了缩窄性心包炎病人的心包切除术。 以上这些手术当时在国内都是开创性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1949年以前关颂韬和卢观全在北平中 和医院也做过食管和肺手术。 6.新中国成立后胸心外科迅速发展和提高时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密西根大学医院的Johtl Alexander是最早将胸外科分出来成立分科的①ivi. sior0,胸外科专业开创于20世纪初期,起步较晚,但几十年来却是发展得最快的外科学分支之一。新中国成
准而成立的,并将原由北京友谊医院主编的杂志冠以中华之名,成为学会的杂志。学会成立前1981年10月
和1985年10月曾开过两次国际心胸外科座谈会。1981年的会议是北京安贞医院吴英恺和美国Lyman
Brewerm国际外科学会合作举办的,也是我国胸外科有史以来的第一次。1985年的会议是为了祝贺吴英恺
6・
心血管外科及体外循环汇编 年已有483个单位开展体外循环技术,做心内直视手术了。》就临床水平来说无论和自己的过去比较,还是 和国外同行比较,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般说来,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临床治疗方面己接近或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