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一货币与通货膨胀概述货币吃饭需要购买食材,出门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就要交钱,工作是为了挣钱;卖方说能不能出价再高点啊! 利润实在是薄。

买方说能不能再便宜点啊!挣钱确实不容易;凡此种种,都在有力地证明着我们的生活已经片刻离不开钱了。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同货币打交道,同时也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与货币相关的食物现象和问题。

无数人为它倾注大量心血,无数人为它困惑不解。

让我们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了解最真实的它。

(1)货币的产生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生产力早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通过劳动得到的收获仅仅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地,有了些许剩余,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本身的消费需求外,还有多余的拿去交换。

这种交换只是个别的,带有偶然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个能体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为简单地价值形式。

后来,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简单的价值形式不能适应较多的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偶然的表现在某一商品上,而是经常性的表现在某一系列商品上。

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也是有缺点的,例如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一种商品的表现价值也不统一,有时位于等价物地位不同的商品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价值形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很自然地,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某一种商品上得到体现,一般价值形式就出现了任何一个商品只要与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成功进行交换,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

它实际上起着货币的作用,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不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扩大,从众多的一般等价物中分离出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商品。

它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本质的规定。

显然,它有三层含义:①从起源上看,它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同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也是它能够同其他商品想交换的基础。

②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③货币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内,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马克思说: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一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

(3)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时候就是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执行这一职能的时候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只需观念上的货币或者语言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当然不同价值大小的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同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二者既有联系有有区别,货币的价值尺度依靠价格标准来发挥作用,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

但是二者的概念不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衡量商品的内在价值,而货币的价格标准是代表一定量的金属量,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是客观的,而货币的价格标准是人为规定的。

货币的价值尺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价格标准则不会。

②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就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不同于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它发挥媒介作用只存在于交换的一瞬间,人们关心的是它的购买力(是否能买到等值的商品),不关心货币本身是否足值甚至有无价值,因此,就产生了不足值得铸币及以后来的仅是货币符号的纸币。

货币在充当一次交换的媒介之后又去充当另一次交换媒介,经常留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运动。

这样以来整个经济社会中,货币需求量并不等于总商品的量,它取决于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且退出流通领域,被贮藏起来就是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执行该职能当然不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不足值得货币或者仅仅是一种货币符号,它必须是一种足值的金属货币或者是贵金属。

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多余的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

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时,贮藏货币会重新加入流通领域。

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的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与流通中的商品量相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

但是目前的信用货币不具备贮藏价值,因而不能调节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④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做单方面的转移,这就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与作为流通手段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同的是作为支付手段价值允许单方面转移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必同时进行。

支付手段源于商业信用的产生。

在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循环和周转中会出现资金周转剩余或者不足的情况,因而商品赊销、延期付款等信用方式就出现了。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支付手段不仅仅用于商品生产之间清偿债务,还从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工资、佣金、房租等。

商业信用盛行时,债权债务关系的普遍存在会增加整个经济的不稳定性。

⑤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就是在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当货币执行该职能时必须是以重量直接计算的贵金属。

因为铸币和纸币都是国家依靠法律强制手段发行流通的,只能在本国国内使用,不能真实的反映货币的内在价值。

货币的该职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第二,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国外的商品和服务。

第三,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诸如战争赔款国际资本输出等。

虽然货币的五种职能各具特点,相互区别,但是它们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每一种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反映。

其中前两个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历史和逻辑上来讲,货币的各个职能都是按照顺序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过程。

(4)货币的形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这就是货币形态的演变过程。

实物货币就是指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曾经充当过交易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比如贝壳米布等。

他们体大价值小质量不一不便分割不便携带易磨损易变质。

由于这些不足,它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被取代。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他们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分割易携带耐久稳定,具备上述天然优点,他们被马克思称为天然的货币。

纸币是以纸张为币材印制而成,具有一定形状和面额,它依靠国家强制力量而发行流通。

与金属货币相比较,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具备货币价值等同于金属货币的效力,并且便于携带,避免磨损,节省了金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存款货币又称为银行货币,是指活期存款,在发达国家活期存款户可以随时开出支票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

所谓电子货币,一般是对“通过电子信息的交换完成结算的系统”的总称,还可以被称为电子通货数字现金等。

(5)货币的层次划分不同的国家和经济学家在货币层次划分的主张上有所分歧,各有见地。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划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M0=银行体系外的现炒和铸币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他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这里指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中国人民银行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货币)=流通中的现金+银行的活期存款M2(货币+准货币)=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各国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

即只有M1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是标准的货币。

而M1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只能称为准货币,他们不能直接充当交易中介,但这些广义的货币是潜在的购买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对现金货币的流通以及整个经济都有影响,因此必要单独考虑。

通货膨胀在认识了货币之后,我们还要了解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的原意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的导致物价上涨:但由于其他原因(如农业歉收、能源短缺等)引起的物价上涨则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

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为有效需求的增加程度超过了生产增加的程度,而物品与劳务并未成比例的增加所发生的现象,以即货币数量超过现有物品与劳务按市场价格计量的数量。

弗里德曼认为,物价普遍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并断言各时各地所发生的通货膨胀总是货币现象。

这一观点广为人们所接受。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涨的时期,这是从时期的概念来理解的。

罗宾逊认为,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

尽管大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看法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描述,即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具体有以下三层含义:①通货膨胀指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而非个别物价或部分物价的上涨。

②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到,短暂的偶然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③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的持续明显上涨,而不是轻微小幅度上涨。

(1)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①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它是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主要食品、衣物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居住、交通、医疗、娱乐等服务费用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

优点:灵敏数据易搜集。

缺陷是没有考虑商品质量的改进、新产品对消费者福利的增进和商品间的相互替代性,因而可能会夸大物价上涨的幅度。

②批发物价指数(WPI)它是根据大宗商品包括最终商品、中间产品和进口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水平变动情况。

优点是反映灵敏,可以衡量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成本的变化。

缺点是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相关性,批发价格波动小于零售商品波动。

③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CNP)它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CNP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CNP的比率。

该指数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能够较全面的衡量一国总体的物价水平的变化程度。

缺点是耗时长、费力大、时效性差。

(2)通货膨胀的类型按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按物价上涨速度的快慢可以依次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步行式通货膨胀、跑步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

按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二者的区别在于在价格水平上涨时政府是否管制,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是否有所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