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认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

2.思想教育方面:(1)认清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懂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

(2)了解这一时期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懂得端正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3.能力培养方面: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懂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创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

(3)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2.教学难点(1)端正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2)认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分配约用3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

经过几番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

在此基础上,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

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的?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的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其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的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运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

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

二、土地革命战争兴起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

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

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0000人,共产党员26000多人。

1927年共产党员人数由579000人锐减至10000人。

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国共产党独立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

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毛泽东:“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为书记的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

接着又爆发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海陆丰近百次的起义。

由此,中国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呢?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

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来看,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

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也初步提出了相机占领某个县或几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1930年初,建立了大小十几块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

2、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从1930年10月,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

1932年底,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在根据地军民进行军事上反“围剿”作战同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还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250万人口、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举行,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主席。

苏维埃政府着重做了以下工作:积极进行经济建设,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使中国人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最大的恶果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推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这使得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100%。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遵义会议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红军长征胜利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至的夹金山,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尾追堵截,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同5月初离开川陕根据地实行转移到达那里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的史诗,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生理走向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其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学习思考: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2. 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阅读文献: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2.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1936年12月)3.毛泽东:《论新阶段》(节选)(1938年12月)4.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节选)(1945年4月20日)5.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