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学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璇.机(xuán)骸.骨(hái)河间相.(xiànɡ)B.属.文(zhǔ) 蟾蜍.(chú) 连辟.公府(bì) C.逾侈.(chǐ) 卷帙.(yì) 合契.若神(qì)D.伺.机(sì) 驿.站(yì) 骇.人听闻(hài) 2.下列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 B.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不好交接..俗人3.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作者是班固。
“两都”与“二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4分) A.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B.合盖隆起,形似酒尊C.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D.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4分) 例句:安帝雅闻衡善.术学A.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B.日薄.西山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时.天下承平日久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科学上有好多事情让人忧心:行为控制,遗传工程,脑袋移植,计算机作诗,还有塑料花的无限止地开放。
克隆(无性繁殖)造人也是其中一例。
B.来自公众方面的质询是显而易见的。
谁将入选,标准是什么,这个技术被滥用怎么办?C.但是,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予,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
D.“环境”一词其实意味着人群,因此,你要克隆的恐怕远远不止于那个外交家本人第三单元学案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鞍马稀..刀枪鸣B.门前冷落C.整顿..声..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10.下列句中加点部分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11对《琵琶行(并序)》中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鸣声,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1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音乐的________的力量”,就在这________的音符上,它呼喊着,等待个别音符的________。
这呼喊即有销魂的魔力与神秘的烦躁。
A.惊心动魄虚无缥缈应对 B.惊心动魄恍惚不定应和C.摄魂制魄恍惚不定应和 D.摄魂制魄虚无缥缈应对13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摄.像(shè)虔.敬(qián)应和.(hè)B.颤.动(zhàn)雾雰.(fēn)抿.去(mǐn)C.摒.弃(bìnɡ)衣褶.(zhě)瘦削.(xuē)D.怅惘.(wǎnɡ)妩媚.(mèi)契.合(qì)14下列词语中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妩媚烦燥捉摸不定B.诠释缥缈精神相契C.恍惚申论高深莫测D.温婉标志兴往神来阅读与鉴赏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
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施爱东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一个节日,一个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
中国的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出现极早,《尚书·尧典》已有记载。
一年细分为二十四节气,则是秦汉之间的事。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
”清明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意的节日。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寒冷季节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上巳之时,青年男女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
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
至唐朝,赐宴曲江,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清明由“气”转“节”,历千百年而不衰。
到了唐代,清明成了一个盛大的春天仪式。
扫墓和踏青游春,几乎成为清明这一时间节点上的必不可少的习俗。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
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至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寒食与清明的节假日已经增加到七天之多。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到自己名下,而且兼并了与寒食节相关的其他一些节庆活动。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就是前所未有的盛世清明。
“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
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
所以说,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部分地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15.以下是关于“清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既是个节气,又是个节日。
作为一个节气,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之中B.人们在清明节扫墓踏青、祭祀先人,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这些习俗均源自古代的寒食节。
C.清明节是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所具文化内涵厚重,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D.清明在唐代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联性日渐密切,扫墓的习俗也自然顺延到清明。
16.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节源于古人的自然观,在他们看来,生生不息的火也需要新陈代谢,寒食禁火的习俗也就源于此。
B.唐玄宗时,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固定在寒食节,但由于清明时节放假颇多,寒食节的扫墓祭祀才逐渐成为清明的主要内容。
C.寒食与清明在时间和文化内涵上紧密关联,寒食先是与清明合二为一,继而被清明取代。
D.清明作为一个节气,由于所处时间特殊,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一个特殊的节日。
17.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清明由“气”转“节”,主要是与历代朝廷干预有关,其次才是与时间和祭祀踏青等习俗有关。
B.任何节日都有文化内涵。
中国的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之所以不能成为节日,是因为这些节气不含文化元素。
C.大好春季原先有三个节日: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
由于三个节日的文化内涵有重复的地方,到近代,前两个节日基本消亡。
D.清明节与西方感恩节异曲同工,是说两者的时间和习俗不同,但都包含感恩、不忘本的文化内涵。
高考链接(1)_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
(2012四川)(2)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
(2012安徽)(3)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
(2012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