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晋军队编制

东晋军队编制

东晋军队编制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

那么关于东晋军队编制你知道吗?下面是有东晋军队编制,欢迎参阅。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

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

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

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

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征兵。

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东晋皇朝疆域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

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

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

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

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

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

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

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
败于前燕而止。

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

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

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

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

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

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东晋皇朝文化东晋偏安江南,在另一方面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文歌赋都大盛于东晋。

著名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骈文。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

首都建康成为文化中心,吸引许多东南亚、南亚的佛教僧侣及商人前来。

西元三三八年所铸造模仿罽宾的佛教模型,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铜佛像。

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王羲之活跃于此时期。

东晋的陶器形式较西晋时期创新。

南京富贵山曾挖掘出此时期的墓穴,根据史料记载,此处为东晋皇室墓葬的地点。

文学
东晋在文学上却有一定成就,各类诗词歌赋都大盛于东晋。

著名
的文学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

而绘。

画、书法也有颇杰出的成就,如东晋人顾恺之的画作,王羲之的书法,都有很高艺术价值。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会稽。

宗教
当时东晋流行清谈,于是僧侣就借由清谈将佛理传播给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传播。

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长谈玄。

南北佛教到后来形成不同学风,北方重行业,崇尚禅学、律学及净土信仰。

南方重义理、注重在涅盘佛性的探讨。

东晋晚期时,慧远擅长儒学,力谋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国化,最后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之一。

慧远还提倡译经,与北方名僧鸠摩罗什交流译本。

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他于399年自长安出发,经西域抵北天竺、狮子国及中天竺。

取得梵本戒律后,414年经海路返抵建康。

他与名僧大量翻译经文,并将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成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东晋初期,道教的架构、章法尚未形成,直到东晋中期发生改革,才形成组织化的宗教体制。

当时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及道规,南方则注重经法及义理。

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丰富本身理论。

炼丹术盛行,深化相关理论。

东晋时,葛洪结合神仙学说与道术理论,并加入炼丹等理论,整合道教理论。

他所着的《抱朴子》,外篇论时局与道德,内篇则论道家学论和炼丹、养生之道。

杨羲、许谧及许翽着《上清经》,最后发
展成上清派,主张简化修行力法,贬斥房中术,以存神为主。

葛洪孙葛巢甫又着《灵宝经》,后来也发展成灵宝派。

该派以符箓科教为主,受到上清派影响,也提倡简化修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对文学、艺术多有贡献。

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游仙诗》,历代道教的神仙画。

道教的炼丹及养生术包含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对科技的发展具有贡献。

相关主题